返回第744章 大宋的西进运动(第2/3页)  大宋将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相典当土地,如此一来,地价就下来了,土地兼并也就缓和了。更多的士绅也就不会藏匿土地,重新清丈田亩容易多了。而且其余的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推行起来,也就更加轻松了。”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难题,就是人地矛盾。

    只要人口繁衍,越来越多,土地总量不变,矛盾持续激化,士绅就会百般藏匿土地,阻挠新法,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也就是旧派官员,源源不断,前赴后继的原因所在。

    不是他们犯傻,而是利益如此,不得不拼

    当初王安石还以为王宁安回来,会帮着他压制旧派,或许想出掉耆英社一样,再干掉一批旧党。

    只是想不到,王宁安居然来了一手釜底抽薪。

    现在西京周围,就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比如一些百姓,面对士绅压榨盘剥,无以为继,以往除了进城,去做更卑贱的工作,要吗就是死扛,现在多了一条路子,去西域淘金,很多人都怀揣着致富梦想,准备赌一把。

    有些士绅也是如此,他们觉得土里刨食,甚至和朝廷斗智斗勇,太费力气了,一年到头,光靠着粮食,也赚不到多少钱。

    如果西域真有那么多黄金,他们去博一个荣华富贵,也不是不可以。

    多了一条选择之后,原本尖锐对立的各方,一下子都有了回旋余地。

    比如政事堂就可以颁布政令,如果愿意配合清丈田亩,就可以提供便利,支持去西域淘金,这样一来,方田均税的压力就小了许多。

    甚至因为金器展览,那些言官也不揪着火药厂的爆炸不放,也不喊着让王安石下台了。

    大家都清楚,王安石支持开拓西域,如果把他换下来,大家想要去西域发财的梦,只怕就要碎了。

    有好些人都后悔了,早知如此,何必和王安石死磕,这不是找不痛快吗

    包拯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老相公很担心,“西域万里迢迢,沿途多少匪徒贼人,还有西夏大军,以老夫来看,能有一半人平安到西域就算不错了。再说,阿尔泰的金山或许不少,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淘到黄金老夫身为首相,实在是不忍心看着百姓冒险送命,二郎,你不该推此事的。”

    王宁安低垂着眼皮,突然低声道:“包相公,孔子有多少弟子”

    包拯不解,司马光害怕尴尬,连忙道:“是3千弟子,不过成名的只有72人先生的意思是圣人尚且无法让每个人成材,去西域淘金,本就是有风险的事情,想发财,必须要付出代价”

    “君实果然敏锐。”

    王宁安点头道:“包相公说我心肠狠辣也好,说我草菅人命也罢总之必须有人迈出这一步死亡不会少,但是这些人当中,能一两成实现黄金梦,就已经足够了。而且没有黄金吸引,如果让老百姓去西域,如何充实边疆诸位大人,自从唐末以来,我们就失去了西域,为什么就是当地的汉人太少了,试想,如果有千万汉人,屯扎西域,甚至更遥远的地方,拥有比大宋本土还庞大的疆域,会失去西域吗我们已经错过了一次良机,难道还要错过第二次吗”

    包拯很痛苦,可是也很无奈。

    王宁安讲得,当然清楚,可是没有稳妥的安排,一股脑冲进西域,后果谁能预料

    “难道就没有两全之法吗”

    王宁安摇了摇头,“开拓西域,是为了发财,如果要想万无一失,万里道路,要安排补给站,要安排士兵保护,老百姓去了金矿开采,也要安排官吏士兵维持秩序包相公,光是这些花费,就不止几千万贯,朝廷出得起吗”

    司马光也接过来了,“还有一点,如果是朝廷帮忙,那朝廷就不能赔钱,换句话说,金矿必须归朝廷所有,不能让老百姓随便开采,要用金矿的收入,抵偿之前的投入如果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