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零九章:四角之地(第3/3页)  不世奇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东南和蜀川四角地位得以形成,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由,即是有利于家国发展的天时条件,昨夜我便说过,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时偏爱之地,宜于百姓耕田务农的发展,才能够储粮养兵,供养、支撑一个偌大国家的军需。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宜于务农。东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随着江南的开发和发展,到南朝时,在《禹贡》中称为“厥田下下”的东南扬州地区已呈现出相当繁华富裕的景象。”

    “一个家国能否形成强大的国力还与这个地域的民风、民族风俗文化特色有很大的关,。关中地近西戎,风俗劲勇,民皆习战;自商鞅变法,秦人以耕战为本,遗风流披,影响深远,形成了与东边地区迥然相异的国风,秦汉时期即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说法;新汉灭亡之后,鲜卑军事贵族与北方汉姓土族结合,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关陇联盟,后来关陇联盟城垛许多朝代统治的基础。河北自战国时起便一直是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重地,河北劲悍习战民风的形成与这一点有很大关系。”

    “自赵武灵王(赵雍,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改制,胡服骑射,河北精兵,为天下雄,当时赵人剪短头发,穿一身紧身衣服,跨上马背,简简单单几个改良动作,却让赵国在十几年时间里领土大增,改变了整个战国的形势,这便是之前所说的地域风俗文化与家国强大的联系。”

    “另一方面,河北的政权相当大一部分是由起自塞外的游牧民族所建,这些生长、生活于马背上的民族,男子皆精于骑射,是天生的战士,平时游牧驰猎,战时出征打仗;而且,那些人据塞内的游牧民族大都能够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这样,新兴民族初起的锐气、游牧民族宜于征战的天性和对于汉族先进文化的接受,几个方面相结合,所形成的力量至少在军事上令汉族难与争锋。”

    “而东南政权多为乔迁政权,是历史传统政治中的正朔所在和中原先进文化的保全者,如此,在东南地区与中原之间没有那种地方文化与中心文化区之间的差距。中原先进的民风文化遂构成东南政权的重要基础。在北方沦亡之后,乔迁到东南的政权大多能凭借这一点整合南方社会,保有江南半壁江山,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此外,东南地区民风劲勇好武,特别是淮南一带,为历代流民迁徙往来之地,流民多结族而行,习于战乱,颠沛流离中,组成武装以自保,乔迁政权本身是为强敌所逼、被迫迁徙的产物,故不免有偏安和不思进取的特性,所以,立足东南的政权虽多以北伐中原为口号,但真正北伐成功的却极少。”

    “最后再说蜀川,蜀川的政权大多为外来民族所建,这些外来民族也构成一个联盟,同时也是他们割据蜀川时的主要依靠力量,这些外来民族与蜀川当地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也成为历代据蜀者一直面临的一个恒久难题,此矛盾在极大消耗了川中政权的内部力量。此外,蜀川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历代据蜀者易于养成一种政治上的地方保护思想,安于偏霸,安于割据,不思进取,仅有一次,也在不久后国灭,还落下了一片骂名,如今看来,是得不偿失——”

    顾碧落怅然一叹,却发现他人已快睡过去,一时有些恼恨,重重拍了一下桌子,沈风一下子弹起:“天亮了吗——”

    (这些内容有点无聊,但是又觉得有些必要,以后写到战役,会比较清晰,以后我尽量简要一些)

    飘天文学小说阅读_www.piaotian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