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八章 势力流变(第1/5页)  人生一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近几十年来,大潮冲击下的人们不淡定,人生际遇新的状态,让老一代失去了经验借鉴的价值。

    最突出的是失地农民与下岗工人,他们社会地位变化之迅速,让最聪明的理解不了,让最保守的淡定不了。

    隔壁张三到澳门去了一趟,回来就买了门面,并且对财富的来源语焉不详,你怎么理解对门原来卖豆腐的王二娘家的小子,居然开起了豪车,从小被人欺负的小子,满手的刺青,人人见他都躲着走,你怎么淡定

    以目前容城的江湖来说,原来的势力,以容钢为主。因为大量下岗的人,失去了稳定,他们在找出路时,各有各的办法,分母大了,分子也就自然出来。苕货的老大,就是其中的代表。

    当然,那一代下岗者,大多数已经四五十岁了,已经翻不起大浪了。结婚后有孩子的人,也不敢拼命了,顾忌多了。而后代,大多数也进入打工潮,分散得七零八落。

    黑道也是道,也因为某种原因而聚集成伙。原来老大的兄弟们,大多数是容钢的工友或者发小,感情因素与共同的命运变化,造成了他们很抱团。而今天,这下一代,已经没有抱团的基础了。

    苕货深知,凭自己的实力,招集兄弟,钱肯定是不够的,因为生意不够大,养活不了这多人。感情因素也没有了,以前的技校同学,留在容城的,也没几个。他们凭借当年在学校的一技之长,已经成为打工队伍的师傅级人物,干着稳定的工作了。况且,那些不太稳定的,也基本上结婚生子,不敢乱晃了。

    据廖苕货观察,目前新崛起的势力,大约分为三个主体。一个是太河乡的人,这个乡距离县城最远,也最贫困。他们早早就到容城来混生活,形成了一个老乡集团。更有一个因素,就是他们的口音。

    他们有一种奇怪的当地口音,与容城境内的其它地方都不同。他们说话快了,如果听天书,根本不知道意思。最开始,他们进入城市,是搞最低端的工作。比如到夜市卖点心,比如到菜市场帮人杀鸡卖鱼之类的。正因为个体力量弱,所以抱团取暖,成了他们自然的选择。

    他们的特点,是集团内部异常团结,打起架来,不要命。但是,由于见识及财力的原因,他们只能当打手,产生不了有领导能力的老大。城内的各个势力,既要借助他们的力量,又从心底里看不起他们。毕竟,打架时需要他们时,就给点钱,他们就往上冲,平时又用不着养他们,用起来方便。

    他们由于长期被人瞧不起,所以,对尊重二字看得很重。你见面时,跟他讲感情,把他叫老大,一条烟,一顿火锅,一千块钱,只要感情上跟他们勾兑好了,他们可以为你拼命。

    苕货内心中,是把他们当炮灰来看待的,只是口里,把他们都喊老大。这些乡下来的老大们,享受着这种虚假的尊重,在前线流血流汗,死皮赖脸,觉得自己很厉害的样子。

    这些人,恰恰是最喜欢来赌博的,因为他们心中存不了大钱。只要有活钱,他们就想来拼一把。但苕货却并不把大赌局给他们玩,因为他们输不起。只要手里的钱输光了,他们有可能会红脸掀桌子的。

    平时,他们如果要来,苕货总是好烟好茶献上,就是不让他们上楼。他们如果要坚持,就说公安刚来过,自己怕事,不敢随便搞。

    在对方面前装胆小,是有用的一招。因为对方自认为胆子很大,而苕货胆子很小。但如果苕货出钱让他们平事,他们是很愿意的。毕竟苕货出的钱很高,况且,这么胆小的人敢干的事,保险系数比较高。至今,苕货处理过几个赖账的赌客,都是请太河帮来摆平的,效果很好。别人一听太河口音的几个人来,自然就怂了。

    打交道久了,太河人知道苕货的生意,既安全,又价格合适,也就把苕货叫老大了。

    跟何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