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九十八章 容钢旧事(第2/5页)  人生一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那热情,他是没那能力。这样宏大的历史,得多大的资料阅读量,更不用说整理与加工,谁敢说这种大话也就是他喝多了酒。”

    东山留存着容城历史辉煌的记忆,在这附近,出土过大量的从战国到汉代铜镜,工艺之精湛,至今仍然有一些被几个国家级博物馆收藏。而东山脚下,有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修的铜镜博物馆,里面除了铜镜,甚至还有汉以后制作的铁镜。

    中国冶金史中,镜子作为工艺要求相当高的作品,是冶炼能力的高精尖技术代表。而由青铜到红铜再到铁的冶炼,就是中国冶金历史的进化过程。

    这些之所以在容城发生,只是因为两点。第一点容城有矿,在县城向南走二十公里后,就分布着从古代至今的大大小小的铜铁矿坑,当然,古代矿坑到了今天,已经变成了巨大的湖塘。而今天的铁矿,距离容城县有三十公里了,作为容钢的附属企业,有专门的矿运铁路,与容钢本厂相连。

    第二点紧靠长江。存续几千年的码头一再被整修,让长江这个黄金水道,成为了容城的经济大动脉。而容钢最顶头的北边,就是它在长江的专用码头。煤从船上来,钢从船上去,水运以其巨大的运输量及低廉的运输成本,让沿江的容城,有幸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一个节点。

    在中国古代,因矿而城的地方不少,但有几个有容城如此罕见呢你在长江边上有矿,这就不得了,运起来方便啊。那肯定是最先开采的地方啊。当年孙权曾经看中这个地方,让它成为了吴国的冶金中心。

    但是,有矿的城市,很容易受到资源诅咒,如同今天的玉门市,有石油时兴旺,石油挖完了,城里的人也就离开了。但上天是如此厚爱容城这个地方。从春秋时期到汉唐,这里开采出铜矿,铜矿再多,也经不起上千年的开采。

    唐以后,这里以农业为主,毕竟处于鱼米之乡,农业与渔业还能够支撑一座古城。谁知道,解放后,新的地质勘探技术发展了,在容城境内,居然发现了铁矿。

    在那个战争以打钢铁为主的年代,在那个全国对重工业有超强热情的年代,在那个统帅号召大炼钢铁的年代,容城铁矿居然就在长江边上,简直是发现了宝贝。

    于是苏联专家来了,省城的技术人员来了,甚至当时中国钢铁的一面旗帜武钢的工人,成建制的班组也来了。而容城人在这种红旗飘飘的鼓舞下,积极地将最好的资源,支援给了建设中的容钢。

    当时,武大毕业生葛校长,因为家庭成分问题无处可去。容城是个熟人社会,父亲是地主,孩子如果当了国家老师,就会有人不服的,怕耽误了社会主义接班人。幸好,容钢人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一个武大毕业生,怎么可能浪费呢他被容钢工人阶级老大哥所接纳,成为了刚成立的容钢子弟校的小学老师,开始了葛老师的教学生涯。

    岳父给袁处长介绍这段历史时,总是笑着说“当时有个后勤副厂长,也是知识分子出身,曾经是地下党员。他当时为了我工作,与容城县委协调,也是背水一战。”

    当时参加工作要政审,这正是葛校长最难的地方。但这位副厂长在与县委的人交涉中,坚持不把村里的家庭背景政审当成主要材料,而要把葛校长在学校的表现当成政审的主要材料。

    他是地下党出身,又是工人阶级老大哥,说话底气就足些。他反问“如果只看家庭出身,不看现实表现,那我是怎么入党的”他是老革命,而他的父亲,是资本家。

    当然,当年的小葛在学校是品学兼优,学校的鉴定肯定是好的。可以这样说,小葛成长为葛校长,第一步,是那位副厂长带出来的。这种用自身努力改变一个人命运的行为,这种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精神,影响着后来葛校长漫长的教学生涯。

    当然,对葛校长来说,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