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4章 以吾之名(第2/3页)  贞观俗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续弦,这倒是让杨家挺意外的。

    虽说老黄年纪不小,人也长的猥琐难看,可毕竟他本身就有朝廷所授封的子爵,现在又成了骑士领主,领地就在谅山,以后就是邻居了,杨家最终还是选了个嫡孙女出嫁。

    据说那孙女跟虫娘差不多年纪,也挺不错的,可看到阿黄那猥琐样后,硬是哭惨了,坚决不肯嫁,可老杨家的男人又逼又吓的,最后姑娘只能心灰意冷万般无奈的同意下嫁了,这可把见过姑娘模样的老黄给激动的。

    秦琅在河畔,一口气授封了十三位领主,杨家的十三个坞堡,倒是让秦琅给分完了。

    老杨得了半座谅山坞堡,其余十二座,秦琅这边得六座,老杨六个儿子分六座。

    杨季元做了谅山县令,秦琅还为他请封谅山县子爵,秦琅转头就任命秦用为谅山县土团校尉,并检校谅山县尉。

    给秦用等六位新册封领主分地盘,然后是划给他们骑士、武士,又划给他们流犯、移民们。

    杨家让了六座坞堡,把人迁走了,原来的地,秦琅没要,但老杨比较识趣,每个坞堡外,划了一千亩地送给秦琅。

    秦琅转手再送给了他的骑士领主们。

    这点地当然也不多,要想立足,自然还得垦荒开地,好地多让杨家占了,于是秦用他们也只能想办法去把山脚下的地给开垦了,或者干脆把山坡开出梯田来,又或把一些河滩等易涝的地方,给开渠疏通想办法抬平做田。

    秦用等对于自己的领地,都在规划未来,对于未来,也都充满向往。

    那些脸上刺字的重罪囚,手上刺字的轻罪流犯,以及额头上烙印的俘虏奴隶,也开始陆续的安置下来,选址建寨子,平整地基,挖沟打桩,建房打井。

    在这个乍凉不暖的初冬,秦琅等暂停在谅山,已经开始落户生根。

    秦琅派人在门县、谅山,找到了数座矿山,跟侬家和杨家开始谈合作采矿,另一边,大家一起出人出钱,拓宽修建邕交古道,把一些狭窄难行之处。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让本来许多地方只能一骡经行的狭窄险道,变成能通车马的坦途。

    每隔二十里设立一个驿站,十里一个烽堡哨所。

    在秦琅的设计规划图上,从镇南关起,武安州将会大变样,将成为联通邕交两地的重要陆上通道。

    门山谅山两县的户籍人口清查,田亩丈量也都进行的比较顺利,在打通了上层侬杨两家后,下面的事情就比较好搞了。

    今年的两税等全都免除,从明年起才开始正式征收两税。

    所有的田亩,都给予丈量颁契,予以保护产权,不论是杨家还是侬家,都已经接受了这些。

    秦琅的几支后续队伍也到来了,南下的总人口达到了近两万人。

    这些是秦琅想尽办法从关中以及关外各地监狱里搜罗来的犯人,秦家出钱把人从各地监狱押来武安州,移民长流,负责看管监视。

    他向朝廷保证,这些人不会再返回中原,也不会让他们死在沿途。

    重罪犯不好管,不是杀人抢劫就是亡命江湖的匪徒,但急需人口的秦琅也管不得这些了。

    一人从中原送来武安州,他前后花了起码三万钱,但他还是觉得这钱值,在这里,来自中原的人,秦琅觉得再贵都值,况且三万一个青壮,也不贵。

    除了这些犯人,还有不少罪不算重的,秦琅跟他们做交易,只要他们愿意移民来武安州,罪刑就免了。

    当然,除了这些罪犯外,秦琅也想办法招募了不少贫民百姓甚至是许多乞丐流民。

    这些人有个缺点,老弱病残不少,而且身无资产,除了身上穿的,就什么也没有了。

    一路过来,都由秦琅负责他们衣食住行,就算到了岭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