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38(第2/3页)  痞子相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力盘根错节,就算改朝换代,也不会随着旧朝消亡。

    况且,他的宠信与李诫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温钧竹果断摒弃了先前的立场,重新与世家大族们握手言和。

    李诫是清查土地最坚定的支持者,只要他死了,那些保持中立的人绝对会倒向世家这一边。

    温钧竹便联络了几家最为有权势的世家,商议一番后,与他们在朝中为官的子弟、门生、故旧等,足有二三十人,联名上了一份奏折,再次将问罪李诫的问题抛到明面。

    其中有个小插曲,一向和温家共进退的张家,并没有联名具奏。

    好巧不巧,那日温钧竹刚出现在张家门前,门子还没往里让呢,内院就鸡飞狗跳,乱成一锅粥张老爷喝醉了酒,从台阶上摔下来,当场昏迷不醒。

    这字,自然签不成了。

    这般凑巧,温钧竹不免心生疑虑,但看赵老爷脸色焦黄瘫在床上,进气多出气少的样子,也的确不好说什么,只得悻悻而归。

    不过具名的人很多,也不缺他一个,温钧竹并没有太注重张家的事。

    这时已是青黄不接的三月间,本该春耕伊始,但大片大片的土地荒芜着,没人耕种。

    一边是没地的农户眼巴巴干瞅着,一边是有权势的人偷偷圈地,只等朝廷一纸卖地的政令,就由暗变明,堂而皇之据为己有。

    至于价格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荒地,都是赔钱耕种,给几个钱意思意思得了。有多余的钱,还不如请当地官员吃吃喝喝拿拿

    所有人都摩拳擦掌等待皇上的批复。

    许是朝臣联名震撼了景顺帝,这次他没有等闲视之,在御书房挨个儿与上奏的朝臣长谈。

    具体谈些什么不知道,但每个人出来的时候,都是满面红光,颇具意满志得之态。

    一时间,官场民间,都疯了似地传闻李诫要被砍头了

    流言慢慢传到了李府,赵瑀治家严谨,下人们不敢多言,周氏却忍不住了,一天三趟往赵瑀这里跑,“儿媳妇啊,这可怎么好,咱们要不要击鼓鸣冤老婆子去告御状,非得撕烂了姓温的嘴”

    说心里不慌乱绝对是假的,自从李诫被带走,赵瑀从未睡过一个好觉。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当家的男人不在,这一个多月,她深深将惶恐埋在心底,已然学会了坚强。

    赵瑀还是从前那样的温柔和顺,言语十分平和,“就是皇上下旨抓的,咱们告御状算怎么回事您别信外面的风言风语,我前几日去齐王府,王妃说齐王一直在宫里头,并没有听说皇上要处置老爷。”

    许是她镇定自若的样子安抚了周氏。

    “对啊,齐王妃和你好得像一个人似的,不会见死不救,他们说没事,那肯定没事。”周氏拍拍胸口,似是放心了,“蔓儿那里可有什么消息”

    赵瑀摇摇头,“刘铭过完年就出京了蔓儿几次进宫帮忙打探消息,可后宫不是前朝,什么也打听不出来。”

    受前事影响,景顺帝害怕再来个皇后公主谋反,登基后加紧约束后宫,别说过问政事,就是皇后嫔妃和哪个诰命夫人多见几次面,景顺帝都要训斥几句。

    后宫这条路子也掐断了,周氏皱着眉头唉声叹气,“唉,上不上下不下的,是死是活给个准话啊,既不审问又不放人,总吊着算怎么回事。”

    赵瑀心思一动,吊着,皇上可不就是吊着

    李诫说过,这盘局皇上和世家权贵的较量,他不过是其中一枚棋子。皇上一直没有动作,也就是说,两方势力还处在僵持中。

    想必温钧竹等人也意识到这点,所以才弄了个联名上奏的把戏。

    他们加筹码,自己能不能为李诫加呢起码要皇上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