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1章 断水(第2/3页)  战国千年之女帝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鸩肾就会分泌出含有强烈气息的黏液,将蛇毒萃取出来,并开始煎熬毒药。

    蛇毒被逐渐分解,直到成为比粉末更细致的东西。最后,这些毒粉随着汗水渗透到鸩鸟的皮肤上,在沿羽毛流淌的过程中,逐渐蒸发散失。

    正是因为如此,鸩鸟的羽毛含有巨毒。用鸩羽在水中轻点,这水就被称为“文血浆”,喝了便性命不保,洗手则骨肉尽碎。但鸩鸟的肉却是无毒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美味。

    除了食蛇,鸩鸟另一个让人惊讶的举动,是它的力量巨大。鸩鸟挥动翅膀,就可以推开一块甚至一个成年男人都无法挪动的岩石。这给猎手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宋人梅尧臣在一首诗中描写到岭南猎手谋取鸩鸟的活动。他提到,在出发猎鸩前,猎人要举行特殊的祈祷仪式,并敲击鸩的骨头,观察裂纹确定出猎的方向。

    即使这样,每年死于猎鸩的人依然数以万计。

    诗人写到这里不免感叹说,南方人民生活是如此的艰苦,以至不得不常常冒死以猎取这些无甚价值的弊鸟。

    事实上,梅尧臣不解鸩鸟的价值。

    尽管岭南的人民很少用到鸩鸟的毒羽,但却有无数北方的豪客,携带着成箱的金银珠宝来购买鸩羽。

    来自北方的购买者相信,越是新鲜的鸩羽,毒性越强,而且杀人后不易被察觉。

    岭南的诸族则看重鸩鸟的眼睛,这些眼睛是朱红色的。岭南的猎户捕杀了鸩鸟以后,将它们的眼珠挖出来,在水银中浸渍三十天,鸩眼就变成红润可爱的宝石。

    据说,古代南方的部落酋长们把用鸩眼装饰的鹿皮作为求亲的聘礼,也有的拿它来装饰金银制品。

    鸩鸟最可怕的地方自然是它的羽毛。鸩酒,也叫酖酒,早在左传中就已提到。用鸩鸟的羽毛划过酒,酒即含有剧毒,就是鸩酒,饮之令人立即毙命。

    鸩毒毫无颜色和异味,毒性却能够尽数溶解于酒。当然这只是个被夸大了的传说,事实上有许多毒酒并不是仅仅用鸩的羽毛划过的,而是在酒中同时掺入了某种毒物例如乌头、毒箭木、毒芹汁等等,不过人们习惯上也都叫它鸩酒。

    鸩酒也不是可以随意配置的,这需要技术精湛的医士出面,从而分化出了一个阴鸷的职业,叫做“鸩者“。

    这些制造毒药的天才在犀牛角、兽皮的保护下,也是颤颤巍巍地接近尤物,稍有不慎,即会引火烧身。

    古籍上有很多关于以鸩酒赐死和饮鸩酒自杀的记载,“惧鸩忍渴“、“饮鸩止渴“就源于此。

    在酒中渗入某些有毒的物质制成的毒酒,历来被人们作为杀人的利器。古代的一些史籍如史记、汉书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南唐书申渐高传中说南唐皇李昪顾虑大臣周本一说徐知询威望太高,难以控制,想诛杀之。有一次,李昪倒了一杯“鸩酒“赐给周本。

    周本察觉了皇上的意图,用御杯分出一半酒说奉给皇上,以表明君臣一心。

    李昪当即色变,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为帝王演戏奏乐的优人申渐高见此情景,一边跳舞一边走了上来,接过周本的酒说请皇上把它赐给我吧。

    说毕,一饮而尽,将杯揣在怀中走了。李昪立即暗遣人带着解药去给申渐高,未等药到,申渐高已经“脑裂“而死。原文虽未说明脑裂的详情,但听起来已经足以令人毛骨悚然了。

    历史记载,当年吕不韦被秦王赐死之时,他就是喝了鸩酒,据说鸩是一种鸟,羽毛有毒,足以致命,所以文言文里下毒通常也被叫做“鸩”。

    屈原的作品里也出现了鸩鸟,有人认为离骚中“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鸩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是说屈原看见有女戎国的美女,便托鸩鸟为媒,鸩鸟不肯并且远离了他。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