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10、文艺之路!(第1/2页)  影帝重回十八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电影好不好,就看票房是否卖得高。

    这是普通大众最直观的感觉,尽管很多票房大卖的片子被无数圈内人抨击没营养、没内涵、没意义的三无产品,但他们的话,没人听、没人信,也没人在意。

    文艺片为什么称为小众,因为大部分都是一些圈内人自嗨,顶多再加一些喜欢文艺片的观众。

    其实宁远觉得,文艺片并不小众,只是被那些妄图高人一等的高级人,生生扭曲成了小众。

    好的文艺片,雅俗共赏,就像白居易的诗,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妪也能听得懂,就算是王勃那篇引经据典文采飞扬的滕王阁序,就算辨别不出里面层出不穷的典故,但如果听人朗诵,大气磅礴的感觉也会油然而生。

    可那些人,偏偏把文艺片整得谁都看不懂,还沾沾自喜“我这是高级”

    高级你妹

    用一些没有必要的滤镜,美名其曰增加质感,把叙事节奏剪辑得颠三倒四,自诩为超时空,看不懂是你境界不够。

    至于电影本身的问题,就更多了,因为张义谋一部活着拿下戛纳评审团大奖,很多人也故意去拍这种惨绝人寰的电影,还自夸这是揭示人性,剖析命运。

    因为我的父亲母亲拿了奖,又是一帮人,一窝蜂的去拍农村题材的电影,脏破乱就不说了,狗血混乱的人际关系,复杂到你怀疑人生。

    而后花样年华拿了奖,又一帮人只学了个空虚和缥缈的皮毛,春光乍泄拿了奖,又去拍这种前卫和颠覆。

    其实就是跟风,绝大部分动机和目的,只是为了拿奖尽管张义谋他们也有拿奖的目的,至少他们也在讲故事先讲好故事再有文艺。

    而这些人,恰恰本末倒置,先搞文艺,再讲故事,实际上影片讲了什么,他们自己都说不出个一二三,只牵强附会一些高深莫测的概念,就像鲁迅的文章被过分解读一样。

    完全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最后把文艺片作死了。

    可实际上,好的文艺片无论叙事还是节奏或者风格,都有它的独到之处,就算是剧情,也完整而统一。

    看着影片灰暗基调,你也用这个调调,但你并不明白人家为什么要在这里用这个调调,反正管他三七二十一,打开摄像机就是干。

    艺术圈也差不多,写实之外的其他画派,除了几个大师的作品,其他大部分都是沽名钓誉和炒作。

    梵高的星空,如果单看印刷品,当然觉得就那回事,但如果能看到真迹,那油彩的笔触、斑斓的色块堆叠,视觉冲击力极强,就像滕王阁序,很多人也说不出他哪儿好,又引用了哪些经典,但听着、读着就是特别带感,有种喝了好酒的酣畅淋漓。

    好的文艺片,是有故事主线的,而不是乱七八糟,就像霸王别姬、花样年华,以及汤姆的阿甘正传,霓虹国的京都物语等等。

    好的文艺片,主人公的苦难是有揭示和启发意义的,再不济也是在抨击一些事物,而不是为了苦难而苦难。

    追逐奖项不是什么坏事,但东施效颦,还讥讽嘲笑说他不好的人都是看不懂,那就是盲目,是掩耳盗铃“我不听我不听,你不要再念经”

    跟文艺片的追逐奖项类似,未来一窝蜂的拍青春片,就是逐利了。

    未来,大众将文艺片狭隘的定义为票房低、明星少、制作粗糙、节奏沉闷,专供海外电影节,这样的“固有印象”,让大众和文艺片渐行渐远。

    但怪谁呢

    肯定不怪观众,更不可能怪他们看不懂。

    八十年代末,胜利艺术电影院独家上映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不是廖帆那部,那时的观影盛况,跟未来人们对文艺片的印象大相径庭。

    影院443个座位连续3个月常常爆满,到最后售票处不得不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