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九篇 太极少侠十九(第1/2页)  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如龙尊拳中的“三狮拳”套路双拳奔出,气势磅礴,中指突起寸许,有如龙首。左右变换之时,动作迅速,富有整体感,验证了古人“神龙无首”的变化莫测。

    动时,似黄龙滚水,浪里推舟;静时,养神安逸,出手有山岳之威。时而原地踏步,时而突然快速游走。

    这套拳法移动范围以及拳法收缩幅度虽然不大,却能在摇身转胛间起到“挡、防、攻”的效力一拳迅速抵挡敌人的第一次进攻,另一拳防好敌人的二次进攻,紧接着利用与敌人的近身迅速进攻,即“有桥断桥,无桥生桥”。

    龙尊拳不受场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可一手端茶,一手出招,喝茶对阵即能比出高低。龙尊拳的秘诀即“练神”,根基为“三战”,运气要气沉丹田,眼法讲究以目视目,步法要求稳固而灵活,拳法则讲究“门户”。“出拳时,肘距离肋骨不能超过一拳头的距离,拳高则不能超过肩膀”,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进退出入,一切自如”,以保证防守和进攻的力度,并起到借力用力的作用。其最高境界,则为“六斗”。

    流传于泉州的龙尊拳,系少林寺龙尊拳正法。此法出自河南嵩山少林寺,清雍正年间,铁珠长老来福建,路经兴化仙游县,收朱山为徒,遂将龙尊拳传之。三年后朱山学成,传给门人吴申天,即俗家第一代。朱山传古田彭德成俗家第二代,德成再传俗家第三代彭金山。一九四五年传到泉州市区西街的一池大师黄承懋,已是俗家第十代。

    龙尊拳法分为两个流派,一派为“直上清溪”,即一路龙法;另一派为“太子游龙门”,即二路龙法。泉州流传的是二路龙法。龙尊拳为福建七大拳之一,在福州犹为盛行,而蓝色星球jb国人对此拳也很感兴趣。早在一九九三年二月,jb冲绳刚柔流泊手空手道协会就到福州与古田县武术队进行交流表演。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四百九十六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又称佛陀落迹传教而建造。当时印度沙门和尚跋陀长途跋涉来到中国,受到孝文帝的敬重,给他设立禅林。孝文帝便令登封知县在少室山阴,五乳峰下松柏叠翠的幽谷茂林之中,依山辟基,修建寺院。“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因而取名“少林寺”。跋陀博通经法,长住少林,翻译佛经,传播佛法。所以山门外东边石坊的四面题额有“跋陀开创”字样。

    跋陀在少林寺传授小乘佛教。小乘是以自我解脱为目的早期印度佛教,当时前来少休寺求法的达数百人。慧光、僧稠是跋陀的两个高足弟子。慧光以学显,僧稠以禅著;伹跋陀传法之后,传灯转移,并未继续发展,年老移居寺外。寿终于少林。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五百二十七年印度婆罗门种姓,摩诃迦叶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从海上历时三年抵达广州,然后经南京,北渡长江来到少林寺。在跋陀开创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从此,少林名重一时,成为禅宗祖庭。东魏天平三年公元五百三十六年年达摩传法于慧可后,离少林寺他去,死于禹门,葬熊耳山,造塔定林寺。

    达摩的事迹在续高僧传和传灯录中有较详细的记载,也参杂一些神奇色彩。达摩北魏孝昌年间来少林传授大乘禅法。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佛教认为于身为律,于口为经,于意为禅,但达摩所传之禅不同于此,达摩禅的待点在于壁现。就是要以清白无杂的心念去投契佛理。这既不同于印度之禅,也不同于小乘的旧禅,达摩以楞伽经四卷传授弟子。

    南北朝时,佛、道盛行。到了北齐、北周,佛寺遍天下,“食之者众;生之者寡”。北周武帝欲革其弊,采用益州成都人卫元嵩“定教先后”的建议,于建德三午公元五百七十四年五月廿七日,下令禁止佛、道二教传流,僧道尼姑被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