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六章:约翰.拉贝(上)(第1/4页)  血魂193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686  约翰拉贝上

    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o年1月5日出生于德国汉堡,他的父亲是一名船长,拉贝16岁时,父亲就因病离开了人世。初中才毕业的拉贝只能中断学业到社会上谋生。19o9年,拉贝来到他向往已久的中国,随后他的未婚妻道拉也来到北京,两个人在北京结为伉俪。拉贝进入了德国西门子工作,先后成为北京、天津分公司的经理。1931年11月,拉贝来到当时的都南京开拓业务,出任南京分公司经理。

    来到南京之后,拉贝与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谢金声签订了一份协议,由学校建一座集办公与居住为一体的房屋出租给拉贝。这座房屋位于广州路小粉桥1号,环境幽雅宁静。来到南京以后拉贝的事业蒸蒸日上,周围的居民对他友善热情,拉贝在南京的工作和生活都极为愉快,他对中国的热爱是自内心的。

    1937年,七七事变的枪声打破了拉贝宁静的生活。从8月间开始日军对南京展开了狂轰滥炸。当时正在北戴河休假的拉贝星夜兼程赶回南京,并在他的院子里修筑了一个防空洞给家里的佣人和附近的居民使用。11月,上海沦陷,日军直逼南京。金陵大学校董会的董事长杭立武约集了居住在南京的1o多位外国人,商讨仿照上海国际难民区的模式在南京设立难民区,希望在南京沦陷的最危险时刻,为难民避难的场所。

    当时居住在南京的外国人有27名,其中15人参加了这个国际委员会。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于1937年11月12日成立。拉贝在11月19日参加了该委员会。22日下午,国际委员会开会讨论成立一个南京平民中立区,会议上拉贝被推选为主席。他明白自己肩负的担子有多重。这个德意志老头最终义无反顾的踏上了保护南京平民的道路。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外国使领馆和教会学校较为集中的南京市中西部建立了一个旨在保护和救济战争难民的中立区,它的占地面积约386平方公里,大概是南京市区面积的18。

    拉贝组织工作人员将红十字旗和他们能找到的所有西方国家的国旗全部挂上屋顶,他希望日本飞机能够不要轰炸安全区内的建筑,实际上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这种行为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于是进入安全区的难民开始越来越多,截至12月2o日凌晨1oo,安全区内的难民人数过了25万。

    拉贝和他的秘书韩湘琳打着手电筒在安全区里面穿行着,25万人呆在386平方公里的区域里面,拥挤的程度可想而知,面对蜂拥而入的难民,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已经将安全区内所有公私房屋全部开放,交通部大厦、华侨招待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最高法院、金陵大学的建筑里面到处的睡在地上的难民,昔日莘莘学子就读的校园和政府机关变成了难民们的栖身之所。即使这样也只是勉强让难民有瓦遮头。

    食物和药品,是拉贝现在最担心的问题,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没有能力维持25万难民的生活,南京政府的高级官员又已经差不多跑光了经过多方打听拉贝才知道现在南京城里面管事的机关叫做城防司令部,于是拉贝一趟趟的往唐生智的办公室跑,希望唐生智这个南京城的最高长官一定会给难民帮助,这个善良的德国老人哪里知道唐生智这个司令只不过是尊泥塑的菩萨根本就没有实权,所以拉贝的努力到最后都做了无用功。

    昨天深夜,拉贝抱着最后的一丝侥幸找到了唐生智的府邸希望能够游说唐生智给难民帮助,已经怕了拉贝的唐生智派了一个上校副官来替他打这个有些固执的德国老头,这位上校不但拒绝给难民援助,而且坚决不赞成设立安全区,他认为这样一个安全区会瓦解南京部队的士气,并解释说“我们是因为自己的过错才输掉了这场战争,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