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章 头面人物(一)(第1/3页)  天工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贺一峰待苗丹伤好齐了,便立刻搭上救援队的物资车出山。司机将他们放在兴隆县客运站,自己找车到了三坪乡。

    可是到达三坪乡后,竟然没有人知道美人秃村在哪儿。

    两人只得在三坪乡住了下来,整日里四处转悠。没把村子打听出来,倒对三坪乡这个地方了解得七七八八。

    三坪乡是云南省有名的雕刻之乡,全乡约有上万人从事着与雕刻有关的工作。玉雕、石雕、砖雕、根雕、木雕样样俱全,高档些的宝石打磨与猛犸牙镂刻也有涉猎。很多家庭作坊是祖辈相传,各有所长,据说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

    这些年当地重点打造“雕刻之乡”的经济品牌,鼓励老师傅重返工作岗位,积极组织、参与国内各项手工艺博览会,对表现出色的三坪手艺人颁发可观的现金奖励。一时之间,三坪乡的雕刻事业蓬勃发展,如火如荼,大小作坊林立。

    “老乡,你们生活过得挺不错吧。”贺一峰蹲在街头杂货店,向吧嗒吧嗒抽旱烟的老人递烟搭话。“试试这个,中华!”

    老人坐在竹椅上,椅背特别长,斜斜指向屋檐一片雕梁画栋。他微微起身接过烟,眯着眼放在鼻下细细品闻。

    “小伙子,这烟不够劲,没意思。”

    话虽如此,但他并没有将烟还回去,而是夹在耳朵上。“来进货的?”

    贺一峰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可能是指与雕刻厂合作的批发商。他正待否认,却听老人说道:“看你一脸老实相,肯定是新手。我劝你还是回去吧,这里没啥赚头,尽是些表面光鲜的赔钱生意。”

    这个说法很是出乎意料,与当地努力营造出的繁荣景象截然相反。

    “为什么这么说?”他奇道。

    老人面露犹豫,想说又觉得似有不妥,含糊道:“我儿子也在雕刻厂工作,我这么说好像在坏他生计,呵呵,要不得,要不得……”他摇头晃脑,借口向老板娘要包火柴,转身离去。

    贺一峰性子淳厚,见对方有意避开,并不上前拦着追问。他想,这乡里人多的是,总有人愿意说的。

    “你说雕刻厂生意不好?!”招待所老板大张着嘴,惊讶地打量贺一峰。

    “我只是猜猜,没有根据的……”他急忙打圆场。毕竟雕刻是全乡人为之骄傲的招牌技艺,随意诋毁可不是受欢迎的话题。

    “不不不,你别介意,”老板见惊了客人,爽朗地哈哈笑着解释道:“我只是感叹你好眼力,没来几天竟然能发现。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这点,只是不好意思向外界承认罢了。”

    原来三坪乡的雕刻事业的确繁荣过一段时间。那时还没有这么多厂子。大家见这行有赚头,政府也大力支持,于是纷纷效仿,争先恐后地向老师傅拜师。

    云南边境这片地一直交通闭塞,贫穷落后,严重缺乏生财之道。一旦发现一条财路,自然如同香馍馍一般人人都想咬一口。最兴盛的时候老师傅家天天排着长龙,有的甚至专门雇了人坐在门口筛选学徒资质,合格者才有机会入内一见。

    好景不长。

    雕刻不是实用品,说白了就是吃饱喝足之余拿来消遣的玩物,它不如珠宝有投资价值,不如玉器有历史价值,不如书画有增值可能,档次也随潮流变化而时兴时贬,市场并不大。

    一件好的雕刻作品,少说耗个两三年,对原材的色泽、质地、形态要求甚高,可遇不可求。年轻人并不如老师傅般能够沉下气来潜心制作,他们急于求成,希望看到快速的经济效益,三坪乡的作品质量逐年下降,数量却逐年递增。

    不出几年,便由少而精,转变为多而廉,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往来客商曾经愿意花费千金求得一件艺术品,现在却一下单就上百件,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