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章 第7章有匪君子(第1/2页)  大唐·元和遗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文饶此来确实是为了有关国祚的大事——镇海节度使危机。

    话说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是地方的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以作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大唐幅员辽阔,边境漫长,边防关口及治下重地皆驻有重兵。但是诸边防重镇到底各需要多少兵力,中央政府往往并不十分清楚,当政府分配的兵额不足时,各节度使就需要自行募兵。募兵的来源相当复杂,有流离失所的农民,但更多的是地痞无赖之流。这些士兵一般都终身从军,兄弟相继,父子相承,世代为行旅之人。因为节度使掌握着他们的生杀、赏罚大权,士兵们对节度使的依赖性极强,往往“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于是,藩镇节度使们便逐渐培养起只忠于自己的亲兵,拥有了绝对军权。至于边防驻军的供应虽主要依靠政府,但如此众多的边防驻军,中央无法保障。因此各藩镇多以屯田法解决。可这样一来,节度使也有了财政大权。战争的灵活性和突发性又与地方行政权冲突。于是从天宝中开始,开始拥有其辖区内数州的行政权。不但如此,有的还兼数道的节度使。

    节度使集军、政、财三权在握,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掌握天下劲兵,威权之重,无与争锋。名为藩镇,实为割据。有些狂妄的节度使,如同土皇帝一般。

    宪宗皇帝喜读史书,尤其明白天宝之乱的症结。于是初登帝位,便专一要揪节度使的小辫子。时有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岭南、武宁、淮南、镇海、宣武诸节度使,承了前朝制度,御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威仪极盛。尤其驻扎润州的镇海节度使李琦,统领富庶之地,鱼米之乡,粮草充足,亲兵最强,却又不服新帝,成为皇帝的心腹大患。

    在主张削藩的大臣中,李文饶的父亲李吉甫是颇有分量的一个。宪宗十分推崇他的学问见识,尤其在削藩一事上,二人一拍即合。宪宗请他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并与他秘议削藩之事。李吉甫向皇帝推荐自己的小儿子李文饶与老友杜佑。杜佑是三朝名臣,家居润州,便于监视李琦动向。于是让杜佑一再上书请求返京为官,然后一再驳回,让他在润州养老,造成君臣不和假象。另一方面,让李文饶悄悄到润州布局。

    李吉甫家两个公子,大哥李德修是京城出名的纨绔子弟,为人谦和,可惜好妓与酒,做了不少荒唐事。小儿子李文饶却少露面,大家都传说他是个高傲少年,文才武略,世无其二,可惜自恃清高,桀骜不逊。元和二年,朝廷内外各种亲贵都没少听宰相李吉甫在各种场合慨叹自己家的两个不肖子。

    可是京城少女还是怀着热切的心打听他的消息。有说他如金如锡,会弁如星的;有说他鲜衣怒马,一掷千金的;有说他鹰眼如炬,冷若冰霜的;越传,李文饶显得越是神秘。家里有女儿的夫人们则听说他文采风流,见识卓越,是个不世出的人才,又不留恋美色,实为佳婿。使得李文饶一举一动颇受人关注。

    这不,张大人家的乳母就先听到李府大公子家的乳母说了李吉甫以派李文饶帮自己编写《元和郡县图志》为由,让儿子到江南几个大家去相亲,意图让他收心。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掀起一阵恐慌。不过很快就听说李文饶担心妨碍自己四处“游山玩水”,竟销声匿迹,京城想结亲的诸位大人的夫人们又放下心来。

    到润州一月有余,这位神秘的“金锡贵公子”据说被父亲信件严厉责骂,只许他住在国公府“看书”,又让他的好友杜从郁一定看住他,李文饶索性住下来,每日悠游自在谈经讲书,他的老父亲才在京城松了一口气。

    且不表京城如何议论这位弱冠少年。杜从郁是把这位老友看得透透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