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章 六零年代的幸福少女(第1/3页)  时光记事(快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月一过,时间很快来到4月,城里的知青开始陆陆续续的有人下乡到了红星村。村里没有专门的知青点,知青们开始只能住在老乡家里,和村里人搭伙过日子。

    余思年在知青到来的时候,特地回村拜托村长把新来的知青赵晴安排到了她们家里。本来知青到老乡家里搭伙就是村民们自己自愿,且自己家有空,能再住个人,但现在大家都住得紧巴巴的,自然就有人不愿意接受知青。余思年家里六间砖房,不是没有人打过主意把知青安排到她们家,但是迫于余家的一帮子男人和余思年在城里的一席之地,村民也只能后面说点酸话,不会真干什么。

    村长也知道余思年肯主动接受一个知青,已经很好了,算是能堵住村里人的嘴了。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余思年点名要赵晴,但是能给村里减轻负担,他就不过问再多的了。不过为了防止知青自己内讧,他使了个心眼。

    在知青刚到来的时候,他直接问了谁能帮着村民家里干活的。本来他想着要是没有人回应的话,他就直接叫赵晴去。但没想到,13个知青里,只有赵晴站出来了,说能帮着村民家里干活,她不怕苦,也不怕累。村长也顺水推舟,将赵晴安排到余思年家里,说的话是,她们家孤儿寡母还要照顾余家爷爷奶奶两位老人,赵晴去帮把手。

    赵晴呢,是个开朗大方的18岁姑娘,眉清目秀,标志的江南闺女。初到北方,她自己也适应不了。但在家里,她是干活干习惯的了。本来她下乡不会到这么远的,奈何家里的姐姐一心要为祖国做贡献,报了这么远的地方,父母知道了,舍不得姐姐,就把她选的近的地方换给了姐姐,把她安排到了这儿。她不怪父母,也不恨他们,可能是从小由爷爷奶奶养着,和他们不亲,双方之间也没有感情。爷爷奶奶去世后,她回家几乎就成了一个佣人,做活打骂是家常便饭,现在能离开,对她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她做好了在村里吃苦的准备,但是谁能告诉她,她面前的砖瓦房是怎么回事。

    村长挨个送完了知青,最后把赵晴送到了余思年家里,交接给了余思年,他就打算回家了。余思年塞了一把松子核桃奶糖,直接塞他衣兜里去了,笑嘻嘻的让他尝尝零嘴。村长笑呵呵地作势要打她,可也只是个动作,没真动手。他回笑到,自己都一把年纪了,还吃什么零嘴。但也没还回去,这些零嘴给家里的孙子带回去也是可以的。果然余思年也是这么说的,让他不吃的话,给家里的孩子带回去尝尝嘴。知道对方是个有本事的,没看着老余家另外三房,她一家安了一个去城里吃供应粮了。他也不跟对方客气,对方跟他交好,无非是为了让他多照顾照顾在村里的林秀和小石头,他乐意搭这个手,交好对方这个人。

    送村长出了门,余思年才有空处理家里的事。没错,这几年,余家几位叔伯对她们家挺好,平时经常给送些新鲜菜,送点柴到城里给她们用。她也出力把余家另外三房一家送了一个入城工作。她当时也明说了,她保证不了一次性去3个人,只能一个一个去,先去的不一定能拿着最好的工作,后去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工作。最先去的三叔家里的,去了纺织厂,再然后去的二伯家里去的市里新开的木材厂。最后是大伯家的,大堂哥田爱国去的市里的邮局。人心还是偏的,大堂哥进去之后,刻苦努力,很快就升职了,不用送邮件了。因为田爱国,田爱党经常给他们送东西,余思年偷偷使力让田爱党去接了他哥的班。这事面上是田爱国自己办的,只有大伯和两位堂哥知道余思年在其中出了力。

    回想了一下曾经,余思年发现赵晴还没回过神来,她也不由的想,对方上辈子寒秋里毫不犹豫的跳河救她,虽然没救回来,但是对方这片心,值得感激。林秀明明在里屋听到了动静,但是就是没看到人。她出来看了一下,呵,好家伙,两人都在发呆。她不由的叫了两人,让一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