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1章 第71章(第1/2页)  浮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邺的身体在太康十年变的更差了,处理政事也逐渐力不从心起来,也是在这段时间,顾念之开始进出文华殿,刚开始只是端茶送药,帮李邺整理文案,因为李邺的办公习惯真的很差,桌子上堆着几沓,地上又丢着一堆,看过没看过的奏章都丢在地上,还不许人碰,有时候他自己都不记得哪个看过了,哪个没看过,想找之前看过的折子就得让人趴在地上到处翻。

    顾念之看的实在是难受,就帮他一沓一沓的分类整理,顾念之在做这些事的时候,站在一旁的王公公看的很慌张,他向顾念之使眼色,但顾念之没看到,后来他看李邺对此并没有什么反应,虽然心有疑惑,但也不敢说话,细想起来,皇帝虽然对皇后一直是淡淡的,不像对温婕妤那样亲密宠爱,但对皇后也从没说过一句重话,也算敬重有加,王公公稍微放下心来,既然皇上不会因此生气迁怒于皇后,那就万事大吉。

    后来,李邺因睡眠不足,精力无法集中,顾念之先是把奏章分成轻重缓急,再是从这些冗长的奏章中提炼出核心纲要交给李邺,看过这些折子,顾盼之总算知道,为什么李邺的办公习惯这么差,都是给这些折子给气的,五千字的折子,就五百字讲了有用的,你说谁看谁不气,谁看能不丢折子,李邺只丢折子不撕折子都算有涵养的了。

    再后来,李邺甚至把批红勾折权也让顾念之代为行使,李邺说,顾念之写,她仿李邺的字仿的惟妙惟肖,其实李邺的身体也还没到这么差的程度,但顾念之的周到,给他省了不少事,也就这么顺下来了。毕竟勤奋就会辛苦,省事就会轻松,而且新政在顾盼之的主持和诸多监生的努力下推行顺利,国泰民安,文有贺骞,余敏英操持朝政,武有李邝镇守四方,他也可以喘口气,休息一下。

    顾盼之没有辜负所有人的期待,他就任吏部侍郎后不久,就向李邺上书推行官员考核法,具体操作起来就是让每一位官员在每年开初把要完成的工作一一列出来,抄录成册,自己留一份,往吏部送一份,到年底就拿出来一一对照,超过一成没做完,罚俸,超过两成没做完就降职一级。

    顾盼之在基层工作三年,深受官员办公拖沓之害,你往上报一个事情吧,他能给你拖到调任了都不给你处理这个事情,一个月能搞清楚的事,非得推到三个月,动两笔就能解决的事情,非得给你推三阻四的急死你,这个考核法就是他想出来惩治这些官员懈怠公务的解决之道。

    在这个考核法的推动下,官员工作的效率直线提高,地也量的快了,积压在案头的案子也清了,户籍也查的顺了,交税也不拖了,简直是绝了。

    贺骞很欣慰,李邺也很高兴,余敏英举荐顾盼之接任中书省平章参知政事一职,李邺大笔一挥,不对,李邺让顾念之大笔一挥,同意了,于是顾盼之继获得大梁史上最年轻的状元这一殊荣以后,再次获得了大梁史上最年轻的参知政事这一名号,洛阳城里有头有脸的人家都削尖了脑袋,想把姑娘嫁到顾家去,但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顾盼之总是微笑倾听,然后关门送客。

    刚开始,大家还觉得是顾盼之眼光高,但这也不是不能理解的,谁混到顾盼之这个份儿上,谁眼光能不高?出身名门望族,皇亲国戚,才高八斗,仕途顺畅,前途光明,器宇不凡。他眼光高,该。但是时间一久,他们估摸着顾盼之该是心里有人了。

    这到不算空穴来风,谁都知道顾盼之不听戏,不下馆子,少宴饮,每日从顾府出来上朝,下了朝就在政事堂待着,自愿加班,任劳任怨,天黑了才回家,但他几乎每次沐休都会上漓山,自从皇帝下旨关闭漓山书院之后,学子尽散,鲜有人至,但宁家还住在漓山之上,顾盼之和宁家的关系,洛阳城里无人不晓,而整个宁家,现在就只剩下宁瑾妤一个人了。

    这么多年来,宁瑾妤在漓山上一个人守着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