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3章 53、使者(第1/4页)  回到明朝当太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谈不拢就打。十天后,瓦剌再次进军大同,再次被郭登打退。

    也先还不死心,五天以后又打大同,还带着太上皇过来打,当然嘴里喊的是要送太上皇回国。

    郭登等设计于城月门里,具朝服以候,潜令人伏城上。等太上皇踏上城闸板,就准备拉起来;瓦剌马上反应过来,抢着太上皇又跑了。

    大同是没办法了,也先又去了宣府,新任抚宁伯朱谦、参将纪广都不是吃素的,打退了。

    外头闹腾,家里也不得安生。今年灾异很多,连于谦也上表恳求皇帝修省;景帝倒是很诚恳:灾异迭见,皆朕之过。览卿所言,足见爱君忧国之心;朕当益加警省,庶回天意。但有见闻,尤须进言,以匡朕德,以尽卿职。

    于谦磕了头退下了,没几天果然呈上一堆折子,景帝很痛快的批复了。

    月底,升礼科都给事中李实为礼部右侍郎,大理寺右寺丞罗琦为本寺右少卿,让两人出使瓦剌。

    两个突击提拔的人,虽然官位很低,但其实都不是一般人,当然下场也说不上好。

    李实字孟诚,号虚庵,四川合州人。正统七年进士。土木之变后,他受命到淮安、杨州募兵二万,赴京应变。并对当时乘机叛乱、骚扰河道的地方豪强严予惩办,使江淮地方得以安定。太上皇复位后,他辞官回乡,不久被斥为民。

    罗琦更惨。他是磁州人,宣德五年进士。正统改元,授御史,按直隶、福建,有能名。正统九年参赞宁夏军务。逾年当代,军民诣镇守都御史陈镒乞留。以闻,命复任。寻擢大理右寺丞,参赞如故。常以事劾指挥王振党羽任信、陈斌,被下狱问罪,谪戍辽东。景帝立,因于谦、金濂荐,召复故官。太上皇复辟后,他听说太上皇仍宠宦官,刻香木为王振形以葬,于是埋怨:“朝廷失政,致吾辈降黜。”太上皇大怒,派人将他杀害,而且抄没家产,陈放在文华门示众,家属戍边,妇女没入浣衣局。

    李实、罗琦带着景帝的亲笔书信前往瓦剌。

    这次君臣会晤确实很不愉快。

    按照《明史纪事本末》的说法,也先屡以和议不成,复俾其知枢密院阿刺为书,遣参政完者脱欢等五人至京师请和。尚书胡濙等奏奉迎上皇,帝不允。

    次日,帝御文华殿,召文武群臣谕曰:“朝廷因通和坏事,欲与寇绝,而卿等屡以为言,何也?”

    吏部尚书王直对曰:“上皇蒙尘,理宜迎复。乞必遣使,勿使有他日悔。”

    帝不怿曰:“我非贪此位,而卿等强树焉,今复作纷纭何!”

    众不知所对。

    于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孰敢他议!答使者,冀以舒边患,得为备耳!”

    帝意始释,曰:“从汝,从汝。”言已,即退。

    群臣出文华门,太监兴安传呼曰:“孰堪使者?有文天祥、富弼乎?”

    众未答,王直面赤,厉声曰:“是何言!臣等惟皇上使,谁敢勿行者!”

    安语塞,入复。

    时李实任礼科都给事中,帝命兴安传旨欲遣之,对曰:“实不才。然朝廷多事,安敢辞。”兴安入复命,遂以李实为礼部右侍郎,充正使,罗琦为大理寺少卿,充副使,马显授指挥使,为通事。

    景帝当然不希望哥哥回来,也不相信也先会放他回来;但是听汪舜华分析过几次,到底没有说“当初是你们强把我扶上皇位的,现在又说这些做什么!”

    只是说也先太狡猾,怕他又想趁机搞事情;但是群臣说借机了解情况,缓和关系,他也就准了,只是声明——祖宗之地,当以死守,不可尺寸与人!否则,我到九泉之下,也没脸面见祖宗!

    换句话说,也先必须无条件释放太上皇,其他割地赔款和亲开关之类的条件都不答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