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入侵比利时(第1/3页)  重生之大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ps:订阅正版光荣

    1908年,欧洲各国都实行了普遍的兵役制,加上发达的铁路网,使大部分交战国能迅即动员职业军队到前线。 看最新最全在开战后的几个月,德国把它的常备军从七十九万一千增加到了惊人的五百万。

    因为德国的兵役法规定,所有体格健全的德国青年都要服兵役,合格的青年尽管他们家族有权势,也无人能避免征召。需要服役两三年的时间,依服役的部门而定,接着是五年半的正规军后备军。然后转到战时后备军。这是第二后备军,时间十二年;到三十九岁时转到最后的后备军战时民兵,一直到他们的四十五岁生日为止。

    不过,德国这五百万军队,其中二百万是由军官和军士组成的很有效率的核心军队,他们受过良好训练、组织严密、装备精良,一经发动就有着极强的战斗力,这一点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而且,德官和士兵之间有良好的关系,这是陆军元帅老毛奇在十九世纪中提倡的,并由其继任人施利芬继续推行。德官关心他们士兵的福利,就象他们关心保养上了油的机枪一样。

    最初,德国陆军还在武器方面占优势,步兵用毛瑟枪,这种枪很坚实、准确,德国参谋部也懂得马克沁机枪的战略价值,装备了很多机枪。炮兵方面,德国有三千五百门中炮和重炮,而法国的大炮则不到三百门。每一个德国的军有三十六门一百零五毫米的榴弹炮。再加上十六门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德国还有四千五百多挺机枪,而法国只有二千五百挺。甚至在轻炮方面也是德国占优势,它有六千多门七十七毫米炮。而法国只有三千五百门七十五毫米炮。

    奥匈帝国的军队从四十五万增加到三百三十五万,不过奥匈帝队最大的缺点就是多民族的,奥匈帝国有多种语言文字,大部分军官都是日耳曼人,但部队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能讲德语,所以战斗力可想而知

    与之相抗衡的是协约队,英国没有大量的常备陆军。十六万英国远征军后来增加到九十七万五千,包括自治领和殖民地部队在内。

    法队从七十九万增加到四百万。但和德国人交战,德军在大炮方面有绝对优势。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质量上。德国埃森的克虏伯工厂和波希米亚的斯科达工厂,是整个欧洲最杰出的兵工厂。法国的七十五毫米炮虽然轻便,并且是当时大炮中最快的,但这种三英寸的炮。只对无掩蔽的部队有效。它不适宜于长距离炮击。比不上威力很大的德国榴弹炮。此外,法国参谋部把炮兵看作是对步兵的次要的补充;他们认为,集体精神将更能补偿技术上的不足。

    俄国方面,军队从一百二十万增加到六百万。俄国虽然有六百万部队,但大都是文盲的部队,虽由不怕死的士兵组成,但他们由贵族和有钱的人组成的军官团,所受到的训练很差。俄官的战争知识,还局限于使用军刀和剑。另方面。俄官的贪污本领,却是欧洲里面最高的。前线常常缺乏火炮和机枪。很多士兵甚至没有步枪,部队作战时。有些人的武装往往只有缚在一根棒上的刺刀。俄国很多军队,除了士兵的胸膛外,没有武器。他们悲哀地意识到,和德国人作战,“这不是战争;这是屠杀”,事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战争不到一年俄国伤亡人数就达到惊人的二百万。

    军队编制方面,同盟国和协约国相似,只是编队的规模不同。每个师从一万二千人到二万二千人不等。一个师通常由一位少将统率。两师或更多的师编为一军,由一位中将率领。两军或更多的军成为一个集团军,由一位上将率领。在德国,以数字来表示军队的番号。集团军、军和师都有一个分成四、五个科的参谋部,通常包括后勤、情报、作战、补给和训练。再往下分,一个师包括两个或更多的旅,每个旅由一位准将或旅长统率;一个旅包括两个或更多的团,每个团由一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