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 渤海大战(第1/3页)  重生之大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ps:订阅正版光荣,看偷版可耻

    英国陆军被中华帝国的军队赶出了大区,所以想在海军上挽回点面子。于是派了英国远东舰队十五艘军舰,从黄海开赴渤海,直奔天津港,想震慑中国。毕竟,1908年的英国海军还是排名世界第一的,总吨位355万吨。

    不过,因为德国的海军也达到了315万吨,英国海军此时的重点在欧洲防范德国海军。在1908年的夏天,跟同时代的大多数政客不一样,34岁的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预见到了欧洲危机和随之而来的大规模战争。

    在1908年7月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要塞尔维亚交出南部的科索沃、今马其顿共和国等地,否则将开战。德国对此表示支持。法国和俄国则表示支持塞尔维亚完全。英国内阁这才开始认真研究欧战全面爆发的可能性。

    7月24日,丘吉尔听到通牒的消息,感到事态严重,当晚就回到了伦敦。在丘吉尔看来,如果发生冲突,符合英国利益的做法,仍然是支持法国和俄国。丘吉尔设想了一份与德国作战的“噩梦时间表”,他甚至设想了德国将如何“占领”英国:德国会乘英国远征军出发去帮助法国时,在纽卡斯尔和赫瑞奇两地登陆,德军部队将冲入伦敦郊区,英政府倒台,然后临时政府产生,保卫国家。

    所以此时。丘吉尔认为,英国海军的战略重点不在亚洲。中国设立大区,英国政府也只是当作小规模的地区冲突。并没有向中国宣战。英国政府现在对德国的崛起和欧洲大战也没有充分准备。从7月24日开始,英国内阁却不间断地开会商讨避免卷入战争的对策。

    但英法之间1904年就有协定,一旦法德交战,英国必须帮助法国,英国也不会坐视法国被德国占领。丘吉尔的立场也是主战,他一开始是好战分子。身为海军大臣,他手下的皇家海军。已经有足够的战斗力应付战争。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这一天。丘吉尔在日记里悲观地写道:“我们全都在一种麻木的状态中梦游。”

    身为海军大臣,为了应对危机,丘吉尔马上草拟了一份17条的应急计划。7月28日当天他采取了最重要的步骤,下令皇家海军舰队进入英国斯卡帕弗劳等地的战斗位置。当天。舰队在夜幕下关灯穿越了多佛海峡。丘吉尔向国王汇报说:“所有的预防措施都已落实。”

    8月2日,英国内阁做出关键决定,宣布履行和法国的协议,保护法国北部和西部海岸免受德军攻击,这其实,在德国看来,就是一份战争宣言。临近零点,丘吉尔前往唐宁街10号向首相汇报情况。丘吉尔“面带笑容大步朝内阁那带有双扇大门的房间走去”。但是对于接下来的战争,丘吉尔其实也并不那么清晰。他预判战争最多不会持续一年时间。

    当中华帝国的军队横扫整个大区,丘吉尔下令英国远东舰队“给中国人一点颜色瞧瞧,但不要完全激怒中国人”,因为英国政府此时还不想完全和中国翻脸。

    宋骁飞下令刘步蟾,让中国的海军把二十五艘战舰安排到了渤海,包括三艘一万五千吨的民主号、共和号、科学号,还有十艘u型潜艇,蛟龙一号到蛟龙十号,这些u型潜艇是以柴油机为动力的,还有两艘战列巡洋舰,这些都是主力舰,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补给船,扼守天津港口。

    因为是中英两大帝国之间的战斗,按照合约,中国海军荣誉司令、六十五岁的英国海军少校琅威理宣布退役。宋骁飞亲自参加了他的退役仪式,握紧他的手,给他颁发了自由勋章,这是中人的最高荣誉,“少校,别见怪,我还是习惯称呼你这老朋友为少校,感谢你这么多年来对中国海军的培养,中国人民会永远记住你的。”

    头发花白的琅威理老泪纵横, 说:“在我有生之年,我是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