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44章 各国终极战列舰大PK(第1/4页)  唯我独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防空火力上面,因为德军始终没有参研透中华帝国的火神密集阵的秘密,因此还采用并联高射炮的防空火力系统。同时,德国也不重视航空母舰的发展,战舰大多是在没有空中掩护之下作战的,因此特别注重防空火力,甚至连舰载的侦察机都装备有20毫米机炮。“兴登堡”级的对空防御由重型、中型和轻型高炮组成。重型高炮是16座双联125毫米sk-c37型高炮,全部位于第一层上层建筑甲板上,前后左右各装4座。其中6座可以直接向前方空域射击,另6座可直接向后方空域射击,而对两舷则各有8座可以直接对空射击。这型高炮比“俾斯麦”级装备的105毫米k15有了很大提高,其最大射速达到15发分,仰角80°时射高为12500米,回旋角度为360°,回旋速度85度秒。中型高炮为24座双联装37毫米c83型炮,全部配置在上层建筑上,可以回旋360°,回旋速度4度秒。轻型高炮是78座20毫米c65单联装炮,最大射速120发分。其仰角45°时的射程是4900米,仰角85°时的射程是3700米,回旋角度也是360°。

    舰载飞机方面,“兴登堡”级备有6架“阿拉多1935”式水上飞机,用以侦察、校射和联络。其中2架放置在主桅杆下的一个机库内,4架分别放置在烟囱两侧的2个待机机库内。飞机由烟囱和主桅的2部弹射器发射。“兴登堡”级还载有多达28艘小艇。

    装甲防护方面,德舰的装甲经常是以牺牲火力来换取的,因为火力、机动力与防御力中很难三者兼顾。德舰采用“重装甲主义”,在以寡击众时会比较有利。德国舰艇设计人员认为,多一门炮不一定打得到敌军,多一寸装甲可以同时让几艘敌舰的炮弹被弹开。按照中国俗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因此,在设计“兴登堡”级时,德国人非常强调中近程的防护,不仅能抵御敌舰炮轰,而且对鱼雷也要有足够的防护能力。

    因此“兴登堡”级战列舰装甲更是厚到了离谱的程度。上甲板用150毫米钢装甲加强,可防御弹片和延缓炮弹下穿,使炮弹在穿透到装甲板之前就爆炸。装甲甲板保护着舰上的要害部位,厚度为120160毫米,全长275米。两舷的装甲列板厚达300600毫米,保护着机舱、锅炉舱和弹药舱等。指挥塔与火控部位均有厚装甲保护,最厚处670毫米。对于易受攻击的主炮炮塔,其正面厚度达800毫米,侧面也达到了480毫米。副炮主装甲也达到380毫米。

    整个兴登堡级战列舰的装甲覆盖率达到了80,光装甲的重量就达到了两万吨,可见德国人对战舰防御能力的重视,已经到了“乌龟壳”思想的地步。

    另外,“兴登堡”级的舷侧有极强的鱼雷防护系统,按照中华帝情局之后获得的情报显示,“兴登堡”的舰舷内侧与船体中心线还有纵隔壁,最重要的动力区与炮塔下部设了三重船底。设计时的标准是可以防住1枚450千克tnt装药的鱼雷。命中46枚450千克装药鱼雷仍可以继续战斗,命中8枚以上仍能长时间保持不沉状态,直到战舰返回港口或者就近搁浅。

    之所以如此重视抗沉能力,除了因为德国重视防御的思想外,更重要的是兴登堡级战列舰的造价高达8亿龙币,相当于四艘明级战列舰,因此一旦沉了,对于德国的损失可就惨了,这种打击德国人不想接受。

    最初设计人员计划为“兴登堡”级配用俾斯麦级战列舰上的电力推进动力系统。但考虑到安全方面和节约燃料的因素,最后还是采用高压涡轮蒸汽轮机。“兴登堡”安装了3台“俾斯麦”级的柯蒂斯轻型涡轮机,分别装在3个横向排列的水密舱内,每台驱动一部螺旋桨。发电装置包括16台5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10台690千瓦涡轮发电机和4台460千瓦涡轮发电机。它们分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