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7章 货币改革(第1/4页)  唯我独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王辰浩设套耍了光绪一把,将曰本赔偿的五百万英镑收入自己的囊中,这令光绪非常郁闷。

    在经过冷静的思考之后,光绪知道他现在还没有至王辰浩于死地的证据和力量,因此不敢打草惊蛇,有苦只能自己吃了。

    随着清曰战争的结束,光绪的主要精力又转回国家改革上面来。

    光绪最近大感自己身边无人可用,因此大力提拔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青年维新派,同他们的接触当中,光绪越发的要进行维新改革了。在光绪看来,或许只有改革这个国家制度才能够延续清王朝的统治。

    经康有为上奏,光绪决定先进行货币改革,统一大清货币系统,结束全国各地私造钱币,压榨百姓财富的情况。

    同时,自从银亏危机爆发后,清帝国各地已经放弃使用白银了,而是使用黄金和铜币流通。铜币是地方督抚们制造,混乱不堪,且短斤少两造成的通货膨胀十分严重,金币和纸钞也是使用外国货币,本国纸钞犹如废纸一般。

    长期依赖外国货币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令清帝国的权威和影响力变弱,于是光绪决定进行币制改革。

    此前,光绪就责令盛宣怀在上海成立大清通商银行,招商纳股,筹集货币金融改革所需资金。

    盛宣怀不辱使命,已经筹集到了款项。光绪已经知道通商银行的大股东变成了美洲银行,也就是王辰浩。但是形势所迫,光绪想到上次他拒绝卢汉铁路跟王辰浩借钱一事被他否决后,王辰浩带头闹腾起来的全国范围内的收回路矿运动,折腾的不轻。光绪也被吓怕了,因此在这件事上有所顾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光绪责令盛宣怀连同户部尚书翁同龢,以及帮办康有为、梁启超几人筹建户部银行,准备进行币制金融改革。

    清廷成立户部银行,要进行货币金融改革,顿时吸引了全世界各国列强们的目光,各国都向参与进来,因为在改革当中必然会产生“货币差”利润,小国改革的话不会引起列强们的兴趣,因为货币差很小,量也小,没什么利润可图。但是清帝国不同了,庞大的人口、庞大的市场,两千年的古老帝国,占据世界第二的gdp总量,一旦进行货币改革,那么这个货币差的利润可就庞大了。

    英法美德比葡荷等十几个欧美发达国家的银行团们纷纷瞄准了清帝国货币市场,等待清帝国发行新币,然后他们就开始囤积买卖,从中赚取暴利。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清帝国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准备金的话,一旦被列强们疯狂囤积,必将造成货币量紧缩,引起通货紧缩,市场没有足够的货币流通,影响经济。而列强们在大量囤积后,再突然放出手里的货币,如果清帝国没有足够的力量及时消化这批货币的话,那么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这一个紧缩一个膨胀,期间的利润是巨大的,对清帝国来说弄不好就会损失惨重。但是,清帝国对这方面根本不懂,确切的说没有专门人才。

    不过,清帝国很幸运,因为光绪的币制改革想法当即遇到了巨大的阻力,这个阻力来自清帝国内部的庞大利益团体。

    7月20曰,光绪正兴致勃勃的跟翁同龢、康有为等人研究货币改革事宜时,接到了来自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升允、四川总督刘秉璋、云贵总督于振铎等十几个督抚们的反对,几乎全国的各个封疆大吏先后上书朝廷反对统一货币,反对进行金本位制改革,要求保持金铜本位制。

    张之洞等地方督抚们的反对,主要是因为朝廷的货币改革将影响他们的收益,影响他们的敛财之路。

    以张之洞的武昌造币厂为首的各省造币厂,大量发行当十铜元,一年内至少可以获得2100万两的铸造差额。张之洞反对改革根本理由是要保护地方的“既得权益”,即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