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四章 兵制(第2/3页)  大唐不良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帝国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沉受的包袱。 是,大唐富庶,万国来朝。 可再富,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苏大为明白,郝处俊这是在以列数字的方式,提醒自己,大唐如今无法再保持开国时的重赏厚赐。 “陛下,东台侍郎,道理我都懂,我相信军中的袍泽也都明白朝廷的难处,可是有些事,我以为不光是钱财,比如对兵卒的荣誉,对伤残病死后的抚恤,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这个问题很复杂,苏少卿,你看到的,只是兵卒待遇,但朝廷要考虑的,是万世之法,是长久。” 郝处俊轻叹一声:“之前我负责后勤调度,支援英国公征高句丽,所以看到许多,有些事,并非你想像的那样简单。 如果按过去的方略,先不说哪有那么多田地可封赏,就说战后的抚恤,你知道为数万人的抚恤,又需要动员多少人力物力吗?” 郝处俊双眼凝视着苏大为:“我算过,若一战有五千人的损伤,为其后事和家人抚恤,安抚,需费钱粮将是募兵的数倍,负责此事的官员,需要两百人左右。而此后至少十年,都需要占用朝廷大量精力去完成这些工作。” 停了一停,待苏大为消化后,接着道:“如今的朝廷,无力做到尽数安抚,若不能一碗水端平,不若全数作罢,只发抚恤钱,其余不论。” 这话,听着就有些冷血了。 意思很简单,大唐朝廷如今没有那么多钱和人手,去常年累月做这种没有“回报”的事。 苏大为心绪一时难平。 他深吸了口气道:“并不是没有好处,将士在前面杀敌,都希望能得到奖赏,无后顾之忧,如此才能奋勇。 东台侍郎说朝廷的难处,我理解。 但太宗时是如何办到的?” “时移世易,太宗时,我们还有足够的田亩,战事也不如现在频繁,而且一战灭东突厥后,缴获颇丰,且数年可以休养生息。” 这话说得有些隐晦,但苏大为还是听懂了。 首先太宗时,天下还有无主之田。 但是现在,基本能分的田,都分完了。 在大唐境内膏腴之地,是找不到良田可赏赐给军功贵族了。 至于偏僻角落,你说有没有田,那肯定是有。 但苏大为不至于傻到提这种问题。 换任何时代,大城市的房子,和十八线农村的破土坯房,价值天差地别。 就唐代的生产力,给赐了犄角旮旯的地,也没人会去种。 而且郝处俊之前的话说明了,与其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令基层生出攀比和怨望。 不如一刀切了,大家都没有,也就无话可说了。 再则,太宗李世民时期,灭掉东突厥,属于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有充足的时间休养生息。 但是到了李治朝,大唐四面扩张,也四面轮战,府兵无日不战,永无休止。 作战环境和强度不一样。 不像以前,能抢到那么丰厚的战争红利。 四周的敌人,富庶的,已经被大唐胖揍和搜刮过一轮了。 以前大唐的钱,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现在四周人口不是穷,就是大唐的蕃属,这种战争财越来越难挣了。 而且随着帝国摊子铺得越大,就越显现出边际效应。 各项开支成本,呈几何数的上升。 一句话,以前打仗是赚钱的。 现在打仗是赔钱的。 钱不够用,人手也不足,那就只能因陋就简。 什么府兵荣耀,抚恤慰问,现在统统从简。 站在国家得层面,这种做法,足够无情,但是很实用。 国家的钱和资源总是有限的。 另一头多了,这边就得少一点。 再说太宗朝时朝廷简仆,太宗带头提倡节俭。 到了如今李治朝,大明宫立起来了,大唐长安,万国来朝。 你要它节俭,它也回不去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看着苏大为站在那里默默无语的样子,郝处俊又加了一记暴击。 “我再说一件事。” 郝处俊轻咳一声,老眼微微眯起,轻拈胡须道:“以前府兵之所以百战无悔,皆因为立在均田之上,如今一来大唐已无那么多良田可赏,二来,当年的那些兵卒,还是兵卒吗?” “此言何意?” 苏大为微微一愣,然后反应过来:“当年的兵卒,现在应该都有田产。” “是啊,当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