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一章(第2/3页)  大唐不良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 走进来的是苏庆节,在他身后还跟着高大龙、周良。 这是属于苏大为圈子最核心的人手。 连娄师德和王孝杰都没通知。 本来苏大为还想多找些人,但是安文生还在倭国,黑齿常之和沙吒相如、阿史那道真、南九郎也在那边。 “事情整理得如何?” 苏大为抬头看向苏庆节。 他之前征战倭国,熊津都督府的事,都是交给苏庆节暂代。 下午知道那件事后,他便已经开始召集人手,做善后之事。 “现在熊津都督府有兵员五千五百,刘仁轨身为带方刺使,手里有兵七千。” “也就是之后刘仁轨手里可用之兵,有一万二千人。” “这还不算你找新罗借的那一万人。” 苏庆节向苏大为嘿的一笑:“当时本为充实都督府,现在也要便宜刘仁轨了。” “休要这么说。” 苏大为摆手道:“刘将军为人方正,有他继任熊津都督府代都督,想必能继续稳定住局面。” 说完,看向周良道:“周二哥,百济这边现在钱粮如何?” 战兵听起来是不多,但是按大唐惯例,原本在新征服的土地上,也就不会驻守太多人。 像安西四镇,此时几乎就是哨所一般。 真有战事,首先靠向藩属借仆从军。 其次才是向都护府借兵。 问题是都护府一般也就几千兵马。 还要到后来,与吐蕃争夺控制权,才会增强兵力配置。 不过兵力只是一方面,比兵力更要的,是对地方的资源控制,具体就体现在“钱粮”二字上。 周良一直替苏大为执掌着都察寺在这边的情报网,闻言抱拳道:“百济这边,之前一直以手工业和农业并举,主要是工商业发达,与倭国、辽东高句丽和大唐的生意往来频繁。 如果只说粮食的话,经过之前的战事,恐怕还得数年才能恢复元气。 最近的粮食连养活本地都有些捉襟见肘,还需要新罗方面资助。” 苏大为默默点头。 想要百济安定,首先得令当地百姓都能吃上饭,不至饿死。 否则一但闹起饥荒,定然又会爆发新一轮的叛乱。 此事不可不防。 百济其实在农业上,是逊色于新罗和高句丽的,之前一直压着新罗人打,全靠他的手工业和工商业发达,以做支撑。 “新罗那边,金法敏最近还算老实,我走前会去信给他,再敲打一番,让他尽量配合刘仁轨,也给你们的工作减轻一点压力。 另外,手工业和商业,可以多加鼓励,税制现在朝廷没有安排,就如他们之前旧例吧。 粮食方面…… 光靠新罗可能还不够稳妥。” 说到这里,转向一旁的高大龙:“大龙,倭国那边现在生产恢复如何?” “正要提到这件事。” 高大龙也是刚从九州回转来,对那边的情况比较熟悉。 他的眸光微闪:“九州现在占领区,大致还在天草和肥前、肥后、筑紫。鹈户神宫那边还在交接,一时还没落入全部掌控。 就九州实控之地,大致有十八万户,人口四十余万。” 苏大为点头,示意高大龙继续说下去。 就这点人口户数,当然和大唐远远不能相比。 但对百济来说,已经算是不少了。 “之前的战事,已经误了农时,倭国今年的收成会减少一些,所以我们的处境会有些艰难。” “倭国也缺粮?” 这个结果,令苏大为颇有些意外,眉头不由皱起。 民以食为天,缺粮会出大乱子。 高大龙继续道:“倒不是那么缺,粮食其实还是有的,年中时你命人传开的那种高产的稻种,收成还算不错,拉平了一些损失。 只是最近又有新的问题出现。” “什么问题?” “过去倭国收粮,都是由王族指定的收粮人,世代由其收粮,价格远低于市价。” 被高大龙提及,苏大为想了起来。 那些收粮人,类似后世的“中间商”,或者说是乡绅。 但是这批人,除了少量见机得快,投靠唐军,大部份在第一波战事时,被当做反面典型给抄家了。 也就是说,原本倭国地方农业的生态被打破了。 就算农人有粮,一时也不知如何上缴,如何征收。 苏大为一转念,把此事想明白,失笑道:“这有何难,就让粮食自由买卖,都督府若需粮,便照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