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章 时代变了(第1/3页)  大唐不良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楼船上下来,到返回熊津都督府的路上,苏大为的在反复想着李勣跟他说的那些话。 像李勣这样的名将,用兵方略只怕早就成竹在胸,特地与苏大为私会,就算有军务方面的需要,也绝不是最主要原因。 他的意图,不在说了什么,而在于言外之意。 那会是什么? 苏大为骑着马,在亲信士卒的护送下,缓缓走着。 眉头越锁越深。 他想到了。 李勣说了那么多,其实内容什么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透出来的一种感觉。 一种对大唐未来的隐忧。 大唐建立到现在,不过四十四年。 但是疆域已经扩张到极致。 古未有之。 百姓生活富足,从中东西域各国的香料,药材,珍宝技术,金银财赋,随着河西走廊源源不断的输入到长安。 再通过长安,反哺大唐天下。 而大唐的丝绸,茶,瓷,各式药材,技艺,也通过河西走廊传遍西域。 从西方,到东方。 从倭国到南洋诸岛,所有的藩属小国,哪怕是化外之民,都与大唐建立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奉大唐为宗主。 称大唐皇帝为天可汗。 而做到这一切,大唐只用了四十余年。 现在的国势,正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熟知历史大势走向的苏大为却清楚,伴随着苏定方等一批老将离世,大唐的武德,将迅速回落。 特别是唐军与吐蕃开战,并两次败于论钦陵之手。 唐军不败的神话,自此褪色。 而且苏大为还隐隐感觉到,对李勣话里的这层意思,自己居然还颇为赞同。 制度只是底线,并不是帝国强大的必然条件。 最重要的是开国的那些人。 在经历隋末大乱后,所有的人杰,高素质的军事、政事人才,集中在那个时期大爆发了。 而其中集大成者,站在金字塔尖的那个男人,正是天可汗,李世民。 他东征西讨,以七年时间,打下大唐天下。 此后又数年,将一直威胁中国的东突厥,一战给灭掉。 一统漠北和西域。 成为万国来朝的天可汗。 而且不光是军事胜利,承袭隋制的大唐,还能做到政治开明。 同时还拥有高素质的文官集团。 再加上李世民本人,高明的政治手腕,大局观,开阔的胸襟。 这才一手铸造了大唐的辉煌盛世。 可惜,这世间没有谁能万世不朽。 天可汗,太宗皇帝驾崩后,许多东西,已经开始变味了。 就如府兵制度。 在太宗时期的府兵,和如今的府兵一样吗? 苏大为记得,前阵子刘仁轨给李治上过一次书。 里面提到,在太宗在的时候,还有今皇李治刚登基的时候,将士如果出征战死沙场,朝廷都会派特使慰问祭奠,还会把牺牲将士的官职爵位,转授给他们的子孙后代。 但从前年,也就是显庆五年开始,这些奖赏都没有了。 更让人无语的是,等到了平百济、围平壤的时候,不仅牺牲的将士没有了赏赐,就连有功的人也不一定有奖赏。 所以苏定方打下百济后,为何要纵兵劫掠,甚至不惜对投降的百济民众举起屠刀。 根源便在这里。 底层将士皆怨,若是不能平息他们的怒火,给予他们奖励,别说平百济,搞不好将士会有哗变之险。 让人当兵卖命,连卖命钱都不给。 这实在是有些过了。 而且立功之人,也得不到赏赐。 如此,下面的人谁还愿意打仗? 李勣说得没错,太宗在世时,打仗都是速战速决,常在数月时间,便取得决定性胜利,然后缴获颇丰。 比如李靖打完东突厥,萧瑀就弹劾他纵兵抢掠,唐军缴获的战利品,光是上交朝廷的就有牲畜几十万头,俘虏人口十来万。 打吐谷浑时,契苾何力和薛万彻又俘获了二十万头牲畜。 打高句丽,李世民迁徙到中原七万多人,又俘虏了五万匹马,五万匹牛,攻下十余座城,城里的财货也扫掠一空。 这样作战,不但没有损耗,唐军反而越战越强。 凡参与作战的将士,能得到丰厚的赏赐,因此人人用命。 但是现在,坐在龙椅上的已经换了新皇李治。 对军人待遇的苛刻,从李治登基真正掌权后便开始了。 只是直到现在,恶果才开始呈现。 想到这里,联想到李勣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