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三节 写实派与写意派的争端(第2/3页)  技艺天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何时会破晓,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迎来曙光。

    不过,终究还是挺了过来。

    “对了,我那天应该请你把核舟拿来展览的,不过人年纪一大,忘性也大。”

    阎老先生悄悄说道。

    “已经卖了。”

    “卖了”

    阎老先生吃了一惊。

    “对啊,就在隔壁私人拍卖会,还不知道能卖多少钱。”

    阎老先生呆愣的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不是心血之作吗他还以为秦淮不愿意将它轻易示人,没想到直接往私人拍卖会里一丢

    而且秦淮这轻飘飘的语气真够随便的。

    “咦,这里还有一个东瀛的展位”

    秦淮突然看到那边有两位穿和服的东瀛少女站着。

    展台上有东瀛文字,上面摆着几件核雕作品,并附带汉语译文。

    “嗯,这几位好像每三四年来一次,是觊觎我们的核雕技艺,前来交流的,等偷师结束,就倒打一耙放肆鼓吹,说我们的核雕技艺没传承好,被东瀛发扬光大了云云。”

    阎老先生当茶余笑谈一样说着。

    “偷师核雕随意啊,这是文化软实力输出。”

    说句实话,并不是秦淮看不起东瀛偷师。

    就拿学汉字举例吧,学了一个片假名,得意洋洋的回去了,汉字的真正精髓完全没学到。

    连重中之重的文字都只学了个片面,其它偷学的茶道、花道、香道能学到精髓

    稍微想想也能明白事什么德性。

    全靠鼓吹罢了。

    中华家吃亏就吃亏在,花了几十年建设经济,普通民众要改善物质条件,谁来关注这些

    所以很多优秀的传统并未普及,但不普及,绝不意味着传承就断了。

    中华家万里的疆域里,藏着多少星星之火

    如漆器巨匠甘亦可为表达尊敬,用真名,十年磨一剑,硬是将只在宋代的文献中有些许记载,制法早已经失传的犀皮器完美还原。

    这一制作技法,没有样本可循,只能逐步摸索。而漆器,却恰恰是最难摸索的手艺因为一尊漆器从制坯到成品,需要几十上百道繁复的工序,动辄耗时整整一年。

    任何一次风干、刷漆的失误,都会令前功尽弃。

    便是这样一个难以还原的犀皮漆技艺,在甘亦大师的手中重现,宋代漆器的雍容风采,再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甘师傅说:一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能做出最精美的漆器上,一千年后,我们还是能做出最精美的漆器。

    其实平遥也有一个完整的漆器制造工序,而且传承于一千二百年前的唐朝,期间一直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只是从未出过纪录片罢了。

    “哈哈哈,我当年也是这么想的”

    阎老先生与秦淮的淡定一拍即合,中华家本土产生的玩法,其实还是中华家的人玩起来最得心应手。

    或许囿于战乱和必须建设经济的原因,我们不得不先放下。

    但要是我们开始注意起来了,那不好意思,你爸爸还是你爸爸。

    “不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不但要传承下来,还要让它们普及化。这份重担就交给你了。发展核雕的同时,尽量帮衬一下其它技艺守护者。”

    阎老先生拍拍秦淮的手背。

    “阎老先生,恕晚辈无礼。刚才你说的理念,晚辈不敢完全苟同。

    写实也是艺术的一种,我能将核雕雕刻得纤毫不差,可以与照片的逼真度媲美,难道不也是一种艺术吗

    个人薄见,追求极致的写实,并无不妥。”

    一位三十来岁、半长发中年男子来到阎老先生面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