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孙策没有什么好辩解的,成王败寇,他败了,失利的原因每个人都能说出许多,所以矛头也就都指向了他,虽然他不想承认,但是这个时候或许连孙策自己心中也有所怀疑,甚至也相信是他造成这一切。
不仅是身边的人以及家人连他自己其实都想要有所改变,可有些事情又哪里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他们败给秣陵军难道真的只是孙策自己的原因,绝对不是所以他的转变不仅没有朝正确的路上行走,反而走进了死胡同,这样走下去,不仅不会让孙策走出一条光明之路来,反而会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没有回头路。
很多时候听人劝,广纳意见没有错,但是一定要分清甚至要明白这个时间点一定是在战前准备一场大战之前,就好像刘澜当他决定对某人比如孙策作战时,他会先由军师府制定作战部署,如果是非常隐秘的战斗,那么知晓消息的人数就只限于几个人,而通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只有四个人知晓内情,张昭、关羽、徐庶以及陈宫,再加上刘澜,他们五人就会把作战部署制定完毕。
张昭负责后勤,粮草以及民夫的招募,关羽负责整军,而徐庶和陈宫则制定作战计划,最后交由刘澜审核,这个审核就是由他来把关,如果可行,那么就关羽再出兵,而到了战场之上,一切那就都是关羽自己负责了,刘澜不会干预,是胜是败,他都不会去干预,就算干预,可能关羽也不会听,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而孙策现在的情况,其实是与关羽的情况有点类似,如果他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多听听身边人的意见那肯定是没有错的,可如果到了战场,凡是都要商量甚至是等这些人去发表自己的意见,那时你会发现会有无数种意见去左右你的判断,反而会让你犹豫不决,如果是战前这样的情况逐一排除选择合适的计划是可行的,因为有时间,但在战争进行时,任何拖延时间的行为都会影响最后战斗的结果。
令出于一人,在战场之上,或者说战斗进行之中,一切都必须也只能由主将去决定,哪怕他做出了一个看上去是错误的命令,可是这个时候如果身边的人不断的去对他进行建议,要让他去更改在某个人眼里的错误时,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必败无疑的。
孙策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他以前在战役之前没有与自己的舒服甚至是朱治等人去进行任何的商议,而现在在战斗进行时,他却又要去听取他们的意见,那发生的情况自然就会是无数种,有劝着要立即退兵的,而同样也有要立即发起进攻的,甚至连先让部队进行休整的建议都有,五花八门,孙策听谁的?
看看他们的身份,都有一定的分量,如果继续争论下去,那不用问,这一仗必败无疑,好在孙策在关键时刻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没有让这样的情况蔓延下去,当机立断,不得不说孙策终归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之一,而一名优秀将领的特质,毫无疑问肯定就是当机立断的能力。
越是在关键时刻,越是优柔寡断越是婆婆妈妈,就越会走入绝境,这样的将领刘澜可见过太多了,最典型的就是可能就是袁氏兄弟了,袁绍是属于优柔寡断,而袁术则完全就是瞎指挥,三次徐州之战,有几次是因为他瞎指挥导致最后的失败,若不是他,刘澜还真不敢保证能在三次徐州之战中都取得了胜利,最后还夺取了寿春。
袁术是自己找死,虽然不清楚是什么样的环境和经历让他变成了这样,反正给刘澜的感觉就是他好像是没有长大的孩子,看样子确实已经是四十不惑的人了,可这并没有让他变成理智成熟之人,相反,也许是内心阴暗一面,让他对任何人不管是周围的亲人还是陌生人,刻薄无情。
这或许是袁家的传统,要不然无法解释袁氏兄弟性格之中的相同之处,真要比起冷酷残忍,袁绍还是差了袁术十万八千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