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八十一章 聚宝盆(第1/2页)  探墓中郎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说起明代比较厉害的人,在我心中,首屈一指的不是朱元璋这个帝王,而是王守仁,一个与孔子、孟子齐名的人物,与还有一个叫做朱熹的人物,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被后人称之为心学集大成者,也叫做阳明先生,其学说思想叫做阳明学。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其实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很少有知道王守仁的,明朝从历史上来讲,其实并不算一个多么神奇或者能人辈出的时代,不过论财富程度的话,就很少有哪个朝代能够跟明朝比较了。

    王守仁或许很少有人知道,但是沈万三的话,相信就人尽皆知了,毕竟对于文学盛典研究的人少,但是对于金钱这玩意儿,研究的人就多了。

    据传,明朝洪武年间,沈家村有个财主沈万三,家有土地九顷,雇用长短工10多人。

    有一年逢大旱,草木将要旱死,这时沈万三家中的割草佣人,每天都割一捆油绿鲜嫩的草,日子长了,沈万三感到很奇怪,就问割草人:“天这么旱,怎么割来这么多好青草”。

    当时,他没把割草的地方如实告诉东家。

    沈万三一连几天,跟随割草人后边,偷看着,见他每天都在沈家村北一华里处的沈家桥底睡觉,睡到中午无人时,才去村北牛蛋山上去割草。

    一天,沈万三强令割草人领他去割草的地方,一看岭上有一片圆形的草地上长着绿油油的草,于是就让割草人割,割后随即又出来了,割得快,长得快,沈万三感到很奇怪,左思右想明白了,此山西南靠凤凰山,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第二天带着两人到那里挖出了一个铁盆。

    后来沈万三买了一头猪用它喂猪,猪长的很快,把猪杀了以后,就用此盆洗手洗脸,一次沈万三的儿媳妇洗脸时,不慎把一戒指丢进盆中,越捞越多,沈万三知道后,认为此盆是件好东西,当时传说山上有个看宝洞,洞内有看宝的毛人住在里面,自从沈万三得宝后,毛人就走了。

    洞内三间屋大的空隙,至今尚存。

    沈万三得宝后,借助宝盆的财力。为村民打了72眼井,铺路架桥造福村民。数年后,长江决口,朝内推测某地方一定出现宝贝(据说一出现宝贝长江就要决……)。

    皇帝下告示“谁若能堵住长江决口,就赐给谁高官厚禄”,沈万三知道后,揭回告示,带着聚宝来到南京与皇帝讲好条件,皇帝随口答应“四更借、五更还”。

    沈万三来到决口处,拿出“聚宝盆”往盆内放一把土,放到决口后,立即堵住决口。

    然后,沈万三去朝内讨取高官厚禄,并到五更去取“聚宝盆”,谁知道等到天明,才打四更鼓,据说这是皇上为了骗取宝物将五更改到四更,南四北五的说法以此说起。

    沈万三到朝内就被扣住,问他得宝的情况。并说他得宝不献,罪该万死,前辈该斩,后灭九族。把沈万三家的坟墓掘成了坑,沈井村的百姓听说沈万三得宝不献,犯了灭门之罪。有的外逃,有的改名换姓,沈家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