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埚炼钢(第3/4页)  明末之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它炼出的钢材,制成坚固的鱼鳞甲、锋利的环首刀,才有了战无不胜的大汉军,才有了将匈奴从蒙古高原打到欧洲的辉煌胜利,才有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赫赫声威!

    也许是五胡乱华的战争,也许是其它什么莫名其妙的原因,坩埚法在南北朝时期,竟莫名其妙的失传了。这项源于中国的炼钢技术,反而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印度得到蓬勃发展,阿三们用此法炼制的乌兹钢,制作的大马士革军刀锋利无比,成了绿教军队的必备利器,曾经斩下无数十字军战士的头颅,为绿教在欧亚大陆的血腥扩张,立下汗马功劳。

    坩埚法在人类社会中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才被马丁-西门子平炉炼钢法逐渐取代,但这种方法,并没有在现代社会绝迹,因为,二十世纪兴起的转炉、电炉等高级炼钢方式,又可以看作坩埚法的变种,坩埚炼钢法在两千年后,又焕发了新生。

    这种曾让我们的祖先称雄世界的炼钢方式,在这明朝时代,因为失传之故,一直没有被采用。在这个年代,最接近的炼钢方式是方炉炼钢,这种方法,在福建各地被广泛采用,不过,它炼的是铁,而不是钢。

    所以李啸想在这个明末年代,从一片空白中,成功做出坩埚来生产钢材,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坩埚炼钢的关键在于那个坩埚,而坩埚的关键又在于他的耐火材料,或者说是高温耐火砖。铁料含碳量越高,则熔点越低,而钢的含碳量比生铁低的多,起码要达到1600℃,钢料才会融化成钢水。而坩埚材料,李啸已经知道是由石墨、瓷土、粘土组成,混合均匀以后塑成型状,小火烘干,再用焦炭烧到最高温度,方可炼出钢来。

    只不过,因原先李啸据地狭窄,诸如石墨、瓷土之类,一时还没找到原料产地,故此时便耽搁了下来。现在李啸据了黄县与招远两地后,已在招远发现了瓷土矿与石墨矿,虽然产量不能与盛行此二物的青州莱西之地相比,但要供应李啸的工匠们,研究坩埚炼钢,却是绰绰有余。

    故李啸自据了黄县与招远二地以来,立刻令铁厂的作头颜均及他手下一众工匠,反复试验坩埚的具体配比比例,以尽快研制出能实际生产的坩埚出来。

    在李啸回到山东后一个月后,终于从铁龙城传来了让他十分欣喜的消息,那就是,铁龙城的工匠们,在经过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研究后,终于制出了合适的炼钢坩埚!

    得到消息的李啸十分欣喜,他立即前往铁龙城,并亲自观看了一番工匠们用坩埚出产钢铁的全过程。

    “出钢了!出钢了!”

    在一众工匠兴奋的叫声中,李啸看到,工匠们在观看到平炉中盛放的坩埚里面的那些铁锭,均已变成迷人的橘红色时,便停止加热,然后打开炉子,将坩埚从炉子中一一钳出,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坩埚盖子,用杓子撇掉液面的夹渣,将炽热的钢水,注入到生铁模槽中,然后在钢水表面又铺上一层生石灰,生石灰上层则铺上一层木炭粉。

    这是李啸嘱咐的做法,可以防止钢铁二次氧化,同时可用于造渣,以进一步除去硫磷等有害物质。

    待到钢水的冷却,工匠们再敲掉表面的表示的造渣物,十根一公尺长,十公分见方的纯净钢锭,便终于制成了。

    这是碳含量被严格控制在0.77%左右的共析钢,它在红热状态下自然冷却,到723摄氏度时内部生成多边形珠光体组织,片状的铁素体和渗碳体平行排列,从金相学上看,其强度硬度和加工性能都很优秀,特别适合调质。

    李啸告诉他们,如果用这种共析钢来生产诸如精钢长枪枪头之类的武器的话,还比原先碰运气一般生产的钢材,那质量与硬度,绝对要好得多。

    见工匠们对自已的话有所怀疑,李啸当即让他们做了个试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