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716 推上神坛(第2/3页)  大戏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突破已经达到了全新高度,真正地让表演成为了一种艺术。

    西蒙斯和霍尔的表演,让观看这部作品成为了一种煎熬却也成为了一种享受。”

    毋庸置疑,伊丽莎白毫不犹豫地给出了满分,并且出现在了“纽约时报”官方网站的头版头条,以这样的方式表示了杂志的官方立场。

    如果说“纽约时报”代表了东海岸的主流观点,那么“洛杉矶时报”则是西海岸的旗帜媒体——即使是“综艺”、“好莱坞报道者”这样的专业媒体,在不少新闻事件方面,他们的观点也都朝着“洛杉矶时报”看齐,权威性自然是无需赘言。

    一直以来,“洛杉矶时报”对于东海岸出身的蓝礼都保持了一份冷静——不仅仅是蓝礼,伍迪-艾伦、韦斯-安德森、托尼-凯耶、诺亚-鲍姆巴赫等等等等,他们都是一视同仁。与个人喜好无关,更多是一种艺术文化氛围的差别。

    当然,优秀作品就是优秀作品,“洛杉矶时报”也不会吝啬自己的赞扬之词,但相较于东海岸的追捧来说,他们的评论更加冷静一些,少了些许狂热;反之亦然,有些作品在“洛杉矶时报”所代表的西海岸备受推崇,但在东海岸就平静许多。

    东西海岸的文化差异是整个北美大陆沿袭多年的地域特色,与历史成因息息相关;而更加鲜明的是中部地区,这里有着许多宗教属性的媒体杂志,观点更加保守,态度更加顽固;另外,还有新时代的网络媒体则削弱了地域影响力,却扩大了网络因素,观点也更加与众不同。

    自然而然地,“洛杉矶时报”和“纽约时报”的观点也必然有所不同。

    此次,面对“爆裂鼓手”,“洛杉矶时报”的资深影评人罗杰-摩尔(roger-oore)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到底应该如何称赞蓝礼-霍尔呢?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每一部电影上映之后的固定套路,每一位影评人和记者都在绞尽脑汁地思考这个问题,希望可以通过语言的艺术来表达自己的震撼与喜爱。

    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令人产生挫败感的过程,因为词汇的匮乏总是让人产生无力感,而且,长时间的赞扬也让普通的话语失去了魔力,甚至让人产生一种吐槽和咒骂霍尔的冲动。

    但更换角度之后来看,这却是一个魔法创造神奇的过程,因为这位演员总是能够在表演的世界里创造更多奇迹。称赞霍尔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但’爆裂鼓手’却进一步证明了,那是因为他值得如此待遇。

    蓝礼-霍尔又做到了。

    尽管在’爆裂鼓手’这部作品里,值得称赞的部分着实不少。查泽雷的才华,以鼓点和旋律来控制电影的镜头节奏,这让观影过程成为了一种享受;西蒙斯的表演,近乎狰狞而冷血的表演赋予了角色独特质感,让角色与电影主题完美地结合起来。

    但……所有聚光灯依旧聚集在了霍尔身上。这不公平,对于查泽雷和西蒙斯的精彩表现和出色效果来说,这不公平。但霍尔的演出确实让电影主题层层推进,继而达到升华蜕变,他依旧是整部电影最为核心的灵魂力量。“

    罗杰在评论之中使用了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蓝礼的惊叹

    “如果对于蓝礼-霍尔依旧保持着疑虑和迟疑,那么请务必观看’爆裂鼓手’。不是因为它是一部比’地心引力’或者’醉乡民谣’更加出色的作品——事实上,它的确不是;而是因为它呈现出了霍尔在表演艺术探索道路之上的层层突破与全神贯注。”

    “洛杉矶时报”对于“地心引力”也是倍感推崇,但罗杰却从来不曾使用过如此旗帜鲜明又如此情感浓烈的词汇,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把所有的焦点全部都落在了蓝礼的身上。

    从量变到质变,“爆裂鼓手”的横空出世正在让蓝礼身上的光环逐渐演变成为万丈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