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五章 冬衣(第2/3页)  我是大圣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是春天出来逃荒的,那可能会带厚实的衣被?

    秋天正式降临,王叔父想到了冬天。

    让他们回家取衣服那是不可能的,那怕会骑马,路途远,那些破破烂烂的衣服,还不够租马的钱。庄木匠与秦瓦匠两家是例外,他们两老家还有不少财产,但秦庄两人敢回去么?

    那么宋朝人是如何过冬的?

    有钱人家好办,室内生火炉,或者置木炭盆,开地坑(深火坑)、建火墙(中式壁炉)。盖的是毡毯、绒毛被子,穿的是皮裘。

    情况一般的也好办,室内生火盆子,有的烧木炭、石炭(无烟煤),有的烧干牛粪饼,有的烧木柴,盖的是稍差的毡毯,穿的是粗加工的各种兽皮衣服,如羊皮、狗皮等等,或者劣制毛褐。

    情况差的难熬了,木炭石炭舍不得用,衣被更简单,用厚实的麻布或葛布,往里面塞茧头,或者芦絮,或者柳絮草绒,往往遇到大寒天气,便会冻死许多人。

    棉花呢,它还在岭南,等着朱元璋强行下令全国种植呢。其实就是老朱将棉花推广到全国,因为种植不得法,棉种差(粗绒棉),产量低,许多人家依然缺少棉衣棉被,遇到特别寒冷的冬天,还会冻死人,当然,有了棉花与没有棉花终是两样的。

    秋天渐深,回家去取衣被那是不可能了,再说,即便取来了,又有几件好衣服。

    那么只好买,刘昌郝给了一些工钱,其实在农村,工钱给的不低,但来刘家的时间短,手中钱不多。但也有办法,他们在京城或乞食或做活,略攒了一些钱,这是必须的,否则秋天到了回到家还是死路一条。真不够,秦瓦匠与庄木匠出来也带了不少的钱,还不足,差一点向东家借也不会难的。不过从头置办,好一点的过冬衣被那肯定是舍不得,只好打听既厚实又便宜的麻布与葛布。

    “王叔父,勿用探听,过段时间,吾自会替汝等置办冬衣被,”刘昌郝随意说,忽然他顿了下来。

    刘昌郝想的比他们更早,在未去京城请他们之前便想到了,秋天来了,秋天去了,冬天便降临,相对于他另一个时空的故乡,开封是北方,北方的冬天可不是开玩笑的。

    这个似乎用不了多少钱,况且还有鞭炮。

    真到来临时,刘昌郝刚才想了一想,却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对了,还有鞭炮,也是一个用钱的黑窟窿。

    难道前身的天赋如此之差?黑猫大人将刘昌郝弄到了宋朝,灵魂过来了,记忆多半打入前身的脑细胞里。

    之所以没有想到,多半是前身智商不够。

    他不由地拍了一下脑袋。

    王叔产生误会:“少东家,钱吾等出。”

    “王叔父,吾家乃三代积善之家,吾虽非良人,亦非恶人,即将汝等带至吾家,过冬衣被,岂让汝等出钱。吾讶然,与此无关。”

    发现问题,那就得解决问题,刘昌郝走来走去,努力想着解决的办法。

    第二天刘昌郝厚着脸皮去李阔海家,李家的门开着,开着也不能随便进去,刘昌郝叩了叩门。

    一个下人走了出来,不过下人认识刘昌郝,他对刘昌郝说李阔海去李家田头收租子去了。刘昌郝又问李家的田在哪里,下人也答了。刘昌郝只好去李家田头。

    李阔海家这片耕地全是一流的良田,入眼处,皆是金黄色的稻穗。

    但放在刘昌郝眼里,水稻长势不是好,而是依然很差,差到极点!他转了转,没有看到李阔海,于是问人,说李阔海骑马去了油坊。

    刘昌郝抹了一把汗,李阔海骑马跑起来是很方便的,可俺是走路的。

    又兜了一个大圈子,气喘吁吁地来到李家油坊,才看到李阔海。

    李阔海正在看榨油,一边还与油坊里一人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