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九章 独吞(二)(第1/4页)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莫桑比克海峡(ozabiquechannel,葡萄牙语作canaldeocabique)是西印度洋的一条水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峡,东为马达加斯加岛,西为莫桑比克。科摩罗群岛(oroarchipego)横列海峡北端,印度礁和欧罗巴岛位于海峡南口。

    莫桑比克海峡全长1670千米(一说1760千米),呈东北斜向西南走向。海峡两端宽中间窄,平均宽度为450千米,北端最宽处达到960千米,中部最窄处为386千米。峡内大部分水深在2000米以上,在北端与南端超过3000米,中部约2400米,最大深度超过3500米,深度仅次于德雷克海峡和巴士海峡。峡内海水表面年平均温度在20c以上,炎热多雨,夏季时有因气流交汇而产生的飓风。由于水深峡阔,巨型轮船可终年通航。海峡盛产龙虾、对虾和海参,并以其肉质鲜嫩肥美而享誉世界市场。有莫桑比克暖流南下,气候湿热。多珊瑚礁。赞比西河从西岸注入。为东非重要航道,两岸港口有马任加(ajunga)、图莱亚尔(tulear)、马普托(aputo)、莫桑比克和贝拉(beira)。莫桑比克海峡地处热带,莫桑比克暖流自北向南流,终年炎热多雨。

    形成原因编辑

    据地质学家研究,约在1亿多年以前,马达加斯加岛是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的。

    后来在东非地壳运动时发生断裂并与非洲大陆分离,岛的西部下沉,形成的巨大地堑海峡。才形成了这条又长又宽的海峡。

    水文编辑

    海峡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时盛行东南风。在偏东风作用下,印度洋的南赤道暖流西流遇非洲大陆后自北而南沿东非海岸浩浩荡荡流进莫桑比克海峡,称莫桑比克暖流,海流主要受莫桑比克海流控制,流到非洲大陆东岸后转向南,并沿莫桑比克海岸南下,流速为51-67厘米/秒。南赤道流的另一分支,从马达加斯加东岸南下,过了圣马里角后转向西,又分为两支:主流与莫桑比克海流相汇合,成为厄古勒斯海流;另一支流沿海峡中轴北上,流速为36-57厘米/秒,到海峡北口,又与南赤道流-莫桑比克海流汇合,形成逆时针方向环流。12至翌年6月,这支北上海流在马达加斯加西岸形成一系列逆流,成为季节性的马达加斯加西沿岸流。由于莫桑比克海流的存在,海峡表层,终年有一高温水舌沿大陆海岸由东北伸向西南。月平均水温,2-3月最高,大部分水域在28c以上;8月最低,由南向北,约在22-25c之间。水温的垂直结构有明显的层化现象,温跃层随季节而变。4月,跃层深度为50-200米,温度梯度为01c/米;到10月,深度增至400-700米,梯度减弱为002c/米。海峡中部受两岸径流的影响,表层盐度较低,约35≈ap;lt;b≈ap;gt;≈lt;a href=≈quot;<a href="wuliao/≈ap;lt;b≈ap;gt;≈quot;" target="_bnk">wuliao/≈ap;lt;b≈ap;gt;≈quot;</a> target=≈quot;_bnk≈quot;≈gt;<a href="wuliao/≈ap;lt;b≈ap;gt;≈lt;/a≈gt;" target="_bnk">wuliao/≈ap;lt;b≈ap;gt;≈lt;/a≈gt;</a>。深层以200米层为最高,南端可达356以上。因而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